申论复习的精品文章


     (首先郑重声明,凡是准备阅读此文者,请务必将此文共享,以提升此文影响力,此文价值如果读透,至少收获500元以上)
    作者:华图教育集团北京总部《申论》教研室研究员、教师,刘源。
    参与国考,成了近年来的大势所趋,所有有志于报考公务员并准备为人民服务的考生,都要参与并突破这个艰难的考试入围关。仅以此文,谈一点对国考申论的研究心得以分享。(特此声明,本文所述观点与作者所在单位无关,仅代表作者学术观点)
                                                                       ——引子
                                一、国家公务员考试能力测评 
     国家公务员考试,是一门素质测试,测试的基本能力是考生是否具备在公共部门工作的基本素质,因此,通过最低的标准线,意味着你可能具备这样的能力基础。
听了这句话你可能会说,你这话不是废话么?如果是考生,也可能凭借自己的感悟说出这样的话,但如果是老师,说出这样的话自然不能全凭感觉,而应该有所依据。这里的一个基本依据就是每年的考试大纲。
提及考试大纲,每一位考生在考试之前基本上是不会看的,如果看了,也基本停留在看的层面,而不会分析,更不会仔细阅读。因为,在考生的理解中,更侧重实用主义,认定大纲就是一个范围,是次要的,没有用。如果你真的这么想,其实是不科学的、有待于进一步纠正的。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有道理的。终日的疯狂训练和做题,究竟为了什么,或许开始你还明白,后来却在疲劳的题海战术中慢慢忘记了。大纲考察的能力测评对行测有意义,其实,对申论是最有意义的,考试大纲对这两大科目的考察是很明确的。
如果你是个有心人,那么,听了我上面的啰嗦,等到2011年考试大纲出来之后,翻翻字典,咬文嚼字。以申论为例,你就会发现,申论的考试大纲里并没有明确的对策题型概括题型综合分析题型策论文或者政论文题型的针对题型的考察,他所指出的是测评和考察往往是针对能力的,既然是能力考察,这时要反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是能力?
如果基于能力这个起点,那么再去割裂概括、阅读、综合分析、策论文或者政论文的关系,断开一个一个的去按照题型去练习,是不妥当的。
记得在大四的时候,一位公务员考试命题和阅卷的老师说,公务员考试绝对是素质考试,当时,我非常困惑。而今,回归到理论起点上,到现在结合自己的工作,我恍然大悟,的确是素质考试,确切地说,正是剑指能力测评的素质考试。
在公务员考试中,申论分数越高的人,那种传奇的超能力极可能越强,形象地说,就是平时单位所说的“笔杆子”,因此,很容易成为机关工作的主力。因为真正的国考申论高分,是能够真正的了解申论玄机和品味题目的艺术性。我深信,在2010年试卷省市分离试卷以后的未来公务员申论考试,将更加艺术化。
深刻地说,每次我解构真题,都是在解构艺术品,如2007的土地问题考试、2008年的怒江水电等等,国考的申论命题越来越走规格化的道路,我有时叫它五星级考试,这个道理在解构行测来看,依然适用,在此不作赘述。
       总之,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把握申论考试测评和行测能力测评的要点,才是公务员复习考试的王道,因此,不看大纲,难以稳操胜券。
        二、申论——决胜千里的法宝
    现在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异质性通过什么体现出来?无外乎两点:一是行测快而准,二是申论稳而美。可是,行测的快而准多是通过训练加天资加运气共同形成的,有些人很怪异,无论怎么考行测都是70-80,甚至有的个别选手可以摸高80-90,但是,有的人却怎么考都做不完考试题,而且每每蒙大运,运气都不佳。其实,对于普通人而言,即使加入运气的成分,行测提分能够到80分已经接近极限了,这时候,千里决胜的法宝更在乎于申论。
    有人问我,向部委这样的单位得考多少分,其实,我只能回答越高越好。现在的国考,个别尖端选手,可以在笔试环节(我这里指进入面试的第一名到第五名)就能拉你10分甚至更高,因此,虽然公布的入围线120就入围了,其实第一名远远比你高出很多。那就意味着,在正常人行测80的情况下,申论的分数要越高越好。回归现实,往往得挤干运气成分,因为运气不总是会在行测里面垂青你一样。
    可见,申论的重要性。
申论如何复习,在掌握基本技法的情况下,我只能说做烂真题。
因为,这种竞技型考试,既然人保部没有出考试教材,那就说明了一切的精髓在真题里。这如同这样的例子:有的人总是靠不过英语,师兄师姐给的意见就是做真题,练听力,两个月就够了,本质也就是一个字——练。这一招对于申论的复习有用么?我的回答是存在微弱的差别。
因为英语的考试,比如CET是有明确的答案的,而申论是没有明确的答案的,因为没有明确的权威答案,那就要求考生掌握申论的规律,也就是申论之道。这时候,开始有人总结了很多模板,然后狂背,尤其是在省考中会有考生申论考出80以上的好成绩,但是国考却可能考不出来,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命题上的差异。
长期以来,套路化、模板化最终只会导致僵化,使得考分呈现正态分布。而对于1/三位数以上的岗位,正态分布就决定了绝大多数人必为分母。申论最高境界是得意忘形,切记只要你是从模板出来的,没有自己的东西,疯狂的抄材料,难逃总数正态分布的厄运,因此,学会了一切模板最后还要经历一个大道无形的过程,我叫它申论复习的“模板化——僵化——灵活化”。当然,这套理念,适用于,或者说仅适用于尖端岗位,特别是那些报考1/三位数以上岗位的人普遍适用。我在这类考试中一直强调,申论考试没有死亡之组,之所以会有人出现,不是因为你弱小,而是因为真的很弱小,因此,真正较量的,是行测水平差距不大情况下,在申论考试上的尖端较量。如果这类岗位真的是死亡之组,那么,怎么会有120就入围的分数呢?800多人招一个,如果是死亡之组,应该最后140分入围比较妥帖,因此,你就会发现,绝大多数的人还是不太懂申论的,所以都不太高。
每年申论全国平均分40多,现在自己去把这个分数分摊给每一部分,就会发现,其实,是全线溃败,每套题目都有可能没达到及格分数,因此,每道题都不简单。而全线溃败只能说明一点,就是,你完全没有读明白材料,而是自以为是地读懂了材料,或者读懂了材料的基本精神,而没有挖到实质上。如果是这样,等价于你不符合申论考试大纲对掌控材料的基本要求。
      有人说,如果我复习到这个程度最后还考不上怎么办呢,我的回答是:是非审之于心,毁誉听之于人,成败安之于数。当然,是非审之于心,是最关键的,也就是你究竟努力到了什么程度。我可以告诉你一个秘密,如果你的申论可以考到70分以上,放心,你的面试经过雕琢一定可以过关的,高分入围却不能被录用的情况,绝大多数就是根本不懂申论的精髓,或者申论分数不高。那么,什么是懂申论呢?一位老师和我讲,一个2008年的申论题,大我可以给你讲一周,小我可以两个小时完工。玄妙就在于此,也就是说,一套材料,做厚你要去寻找其背后的政治热点等等一系列复杂的工作、做薄在政治热点之外就是命题人的思路,他们关注什么,考什么再考纲里,关注什么就要求你与他同步,相信2006-2010五年真题,六套卷子,去做十遍,用心的话,十遍一定有差异,回想一下英语4级的考试,你买的真题解析,是什么样子的?都是厚厚的一个小本本吧。
      三、国考省级以上70分是什么概念,下多少功夫
      可能说到这里,就到了最受人关注的。
       国考省级以上70分的概念是你有明确的方法和运用“笔言”解构你看到的任何社会现象,这里我强调的是三个点:第一,准确的身份定位,第二,独到的辩证思维,第三,清晰的文字传输能力,既然是传输能力,既包括掌控驾驭材料的能力,文字表达力,也包括字迹。
     下多少功夫,如果申论只想考到40-50,背诵《七个怎么看》向背诵新概念一样,然后,有清楚的字迹背写出来,形成句型,然后把真题做三至五遍,一遍熟悉题型,一遍结合答案和七个怎么看的套话联系大作文,剩下的就是练、熟悉。
     如果想考超过50-60分,光靠这些着不够的,除了做到前面的标准,要看2009年的理论热点面对面,把真题做十遍,解构清楚,大作文分别按照不同的考试要求,进行写作。另外要求概括、分析、对策题目要有少许文采,注意连词的活用等等基本语法要求。除此之外,熟悉议论文的写法。
     如果想达到60-70的标准,除了做到前述的地标准之外,把每一套真题解构成英语4级考试那样的真题解析,然后,综合网上的答案进行对照,修改你的真题解析十遍以上,并保留每一稿,最后对比你保留的稿子你会发现,你的思维在不断的解构真题中大有提升。更重要的是,重新一次又一次的写大作文,活用你的句型,比如如何写好论点、过渡句等等。
    至于大作文好不好标准是什么,这个国内所有的论文、考试网站上都没有,你怎么对比呢?我给你一个标准供参考,第一个标准,叫做形式标准,就是新京报的社论,所谓形式标准就是要求文采、行文、逻辑、过度段都达到那个标准,第二个标准——内容标准,看人民日报、新华网的评论,这样就行了么,答案是不完全的,这就是第三个标准——神奇的标准,我叫它增色的标准,那就是一定要看所有胡主席和温总理以及目前各大部委、省份的政府工作要点报告,把握各省,特别是直辖市、区域振兴方略出台后的政府的工作报告要点。
     好的申论文章是什么:有新京报的文采、有人民日报的立场和运用辩证思维的能力,加上领导讲话的行文逻辑和遣词造句的熟练笔头,最后出来的一千字,琅琅上口,自己读完了拍手叫好的,未必是好文章,但是,自己仔细改几次再给你的大学老师、文采较好的同学读10遍,仍然琅琅上口的,必是不错的申论文章,二类文以上绝对没有问题。
      后记
      还有几个月,又要国考了,作为一名申论教师,一直苦于向同学解读清楚申论是什么,这个本源的问题。我思考了很久,才发现定义的东西是最难的。因为对于难以界定清楚的东西重复定义的结果是导致一轮又一轮的重复定义,那么,最后理论看上去不错,但是,考生最后都不懂了。
    一个思绪提醒了我,那就是——我们读了10多年的书,相信没有谁会问自己要一个精准的定义:语文是什么、体育是什么、数学是什么,并给出一个精确的定义。那么,往往到最后你学了10多年,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成为体坛明星、有的人成为数学高手,最后,你在夸奖别人的时候,比如你说,看到了科比,我才知道了什么是篮球,那么什么是篮球呢?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绝对不是干瘪的界定为“皮的、球型的、往篮筐里投的那个东西体育运动器材”。            回归高考结束后,那些压抑已久把书都撕碎的孩子们,突然一语道出,数理化就是个考试!我觉得申论是什么,倒不如这么界定更直接。它就是一个考试科目,大纲告诉了你它测查的能力,如果你考不高,那说明,你不具备这个能力。
      而这个文章就是以能力为暗线形成的,我告诉你4070的标准,其实,层层的标准提高,都是建立在熟练解构真题的基础上,这说明你对路了;而要求广泛的阅读、写作,本质上就是大纲要求的阅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一遍一遍的解构真题,其实就是综合分析能力在一遍一遍的历练;不断地解构、重复,就是发掘材料联系和整体把握材料的基本能力,整体把握和发掘材料联系本质上又是考纲对考生的基本要求;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何而来呢,我要求去阅读党中央、国务院、部委、省级政府的工作报告和领导人的重要讲话,这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此,考市地级以下的,如何达到70分呢,不言而喻。
    (如果读到这里,你觉得文章的确具备启发性,请共享本文,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