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向虎山行--WWF寻虎队在路上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老虎也有打顿的时候,何况老杨乎!昨天,WWF“寻虎队”一路奔波,早上8点从长春出发,中途交通管制近5个小时,到晚上9点才抵达珲春市。在国际商务酒店办理完入驻手续后,冲了个澡,上网处理了几个邮件,回复了几个微博。

   留守北京的WWF的吴楠想看照片,忠诚的环保主义战士“忽略的马甲”也在喊“照片,照片”。你们太心急了吧?尚在在路上,距离东北虎的老巢还远着呢,就想看照片了。那就先上从长春到珲春这一路上拍的美景吧,但容我到床上休息一小会儿,实在太累了。

仰面往床上一躺,心想,半个小时后起来把这组照片发了。但眼睛一闭一睁,一晚上过去了!早上起来,抓紧时间,把这组照片发了。

吉林东部的自然风光出奇得美丽。腾讯的陈瑜是浙江绍兴人,江浙,才子佳人之地,风光自然不在话下,但她对我们说,“真没想到吉林的自然风光如此之美,比我们老家还要美!”我相信这是她的肺腹之言,也是我的感受。不是恭维的客套话,我们没有必要恭维谁,也没有必要跟谁客套。

多数照片是在高速行驶的大巴上隔着玻璃拍摄的,既没有角度,也没有高度,拍这类“大地艺术”出力不讨好。好在我不是为了讨好,只为记录下人生这一个个精彩瞬间,只为记录下“偏向虎山行”的过程。

一路上辛苦吗?正如我在微博上对小老弟刘若晴所说,一路上很辛苦,但光盯着辛苦,发现不了乐趣,生活也就索然无味了。更何况,一路美景,只恨少长了几只眼睛,哪有心思考虑什么辛苦!

请记住,东北这疙瘩,是人类的家园,也是东北虎的家园。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交通管制,与我们同行的东北虎研究专家吴志刚教授(打伞者)与姜广顺教授(拿水瓶者)下车透透气。右下角这位女士是《南方周末》的冯洁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我们在路边聊天,一群天鹅悠闲地走了过来。腾讯的陈瑜纠正我,那是鹅,不是天鹅。我跟她开玩笑:“在我心里,一切鹅,都是天鹅。”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天一直在下雨,后天进山,雨能停吗?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WWF的杨铭是“巡虎队”大总管,似乎哪里都看到身穿这件大熊猫圆领衫的他。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我透过车窗,向外望去···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志愿者为陈瑜打伞,令人感动。WWF的活动之所以搞得活色生香,与一批又一批志愿者的劳动密不可分。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我们乘坐的大巴,司机挂了几个吉祥物,其中两个是老虎。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交通管制终于解除,我们重新上路,吉林东部的自然美景扑面而来,我们顿时兴奋起来。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平原,山地,庄稼,绿树,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环境之美,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我想起了北海道。与我们的大东北相比,北海道也不过如此。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又有点像美国西部。冯洁说,其实更像在同一纬度的欧洲。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我们吃的东北大米,很多都产自这里。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眼睛舍不得移开···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天气并不好,但低低的阴云似乎伸手可及,别有一番味道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散落在山坡上的民居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每一个地方都让人流连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风云变幻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路边的野花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加油站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冯洁摘了一朵鲜花,戴在陈瑜的头上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晚上9点。珲春,我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