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当我们面对传统的我们会无地自容


未来当我们面对传统的我们会无地自容
文,朱国成
我终于有机会站在史树青老人的竹影书屋的墙外,此时距老人仙去已近三年,而竹影书屋也已然成为一个囚徒:大门已经被彻底堵死,墙面是满是厚厚的一层水泥;再周围是正在施工的工地,还有那些高大的张牙舞爪的仿古中式建筑,现代涂料涂抹出的朱檐恰似张开的血盆大口,虎视眈眈地要吞掉蜷缩在一角的竹影书屋——这就是我站在北京东城区东堂子胡同55号外、史树青老人故居外的全部感受。
我是在三联生活周刊上看到关于东堂子胡同拆迁的事情的,因而特意在上周五绕道去看看这座老宅子。外围是已经建成的高档商场、酒店,而这座老宅子所在的地方有一个豁口,远远地能看到;周边正在施工,有几个工人,但没有任何禁止进入的标志。我进去,随便看看,有工头呵斥,施工场所不可随便进入,这是他的职责所在;我是不受欢迎的闯入者,我支吾着,但继续看。其实着实没有什么可看,宅子的门已经封死,墙上糊上水泥,不知道是谁、也不知道什么目的;总之这宅子的生命已经结束了。因为它原来所生存的环境已经彻底没有了,它只是林立的高楼间中一个缺口。
我问一个农民工,这宅子怎么回事?——明知故问,我只是想知道他的态度而已。谈不拢,给那么多钱还不拆,呵呵,你要买吗?他的回答很幽默。我当然买不起,只有周围那些怪物的主人才买得起。但作为具体实施拆迁的人,显然他们并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他们也不在乎这一点。
我有什么资格责怪任何人呢?开发商,人家是依法开发;政府,为了发展一方经济;建筑工人,不过是那份薪水。都是那样理由充分、磊落坦荡,但我们的传统正在被各方联手制造的丑陋的怪兽吞噬殆尽——显然这座宅子受到史树青老人的荫蔽,而暂时幸免,但只是暂时,拆才是硬道理。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路易威登集团首席设计总监在看过北京的高楼大厦、离开中国时所发的感慨,不知道中国人将来会不会后悔?后悔,那将是非常遥远的事情;或许我们的记忆已经彻底被涂抹干净,也就无所谓后悔;尤其是我们如此健忘,就更谈不上后悔。当年梁思成曾因北京大规模的拆毁城墙而大哭,而如若大师不幸看到今天的情景,则处之奈何?
所以,都拆了吧。就不会再伤心。或者来个更干脆的,让2012来得更猛烈些吧,来一次彻彻底底的拆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