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我回到了老家两趟,心情颇为不佳,这自然是惦记着父亲的病痛的缘故。我走到熟悉的小镇上,熟悉到我似乎从未离开过它,而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我是再也回不来了。我去的那天并不是圩日的赶集时期,有点饿的感觉,我慢慢地踱步走进小镇的市场,想起了我最爱吃的花生椰丝包。不知道一个人的饮食是不是也有惯性,吃过那么多包子,最爱吃的始终只是一只伴着花生碎、白砂糖、新鲜椰子丝的面包。广州喜欢吃这种包子的并不多,所以根本就很少买到。我走近一个档口,买了一只花生椰丝包,慢慢地一小口一小口地吃,立刻就觉得它做得很不用心,用的发酵粉过多了,口感有点“霸”。然后,我走进另一个档口,买了另一只花生椰丝包。一掰开,就觉得馅做得粗陋,简直就是敷衍的内容嘛!失望之中,觉得不可能再吃到小时候的那种味道了。我甚至在怀疑,是不是小时候食物缺乏,我才那么钟爱那种包子的味道。
然后,是不经意地感概包子的味道已经改变,父亲说,最好吃的还是镇上冼太庙旁的那一档包子。哦?冼太庙?它就在镇中心小学旁边。那天我吃完包子之后,走过我小学读过的小学校园,看着门口的“金塘镇中心小学”的牌子,依然是白底黑字的清晰,有多少往事却已经逐渐模糊。我进去冼太庙为父亲祈福,递了一些香油钱给看门的老妪,她颇为高兴,也就一路指点自己该如何做之类,还说了好多好说话,我谢过她,走的时候再次添了些钱,她就连连致谢了。
然后,没多久,我就吃到了冼太庙旁的那一档花生椰丝包,口感真的就如同小时候吃过的那样,完全是利用手工发酵,松软可口,花生碎,椰丝新鲜,白糖干爽,馅料份量足够,并不因为物价贵而减料,殊为不易吧?
从自己读小学之时品尝到这种包子的味道起,,二十多年过去了,多少东西已然面目全非。二十多年不变的滋味,我从这只包子中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