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是作什么用的?让人住的!是啊,本来一个简单到连刚会说话的孩子都能够回答的问题,在今天的商业社会中,却被人为复杂化了。就像历史上的食盐曾一度被看作关乎经济发展、威胁民生稳定的政治咽喉一样,今天的房子依然成为了挑战民生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双刃剑,一方面,国家经济要房地产投资来拉动,地方政府要靠买地收入来应付各项财政支出;另一方面,普通老百姓的住房生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压。
前两天,中央电视台的《经济半小时》节目报道了京津两地的房屋空置现象。那些已经卖出去的、空着的房子,多半都是投资者购买的。当然,这些投资人用以买房的钱肯定是其必要生活所需之外的部分,他们也肯定不只是一两套房子,甚至有的一连买下数套甚至几十套的房产,那些地处郊区甚至远郊的房子很少有人居住,租也租不出去。别看开盘当时,在开发商的大力鼓吹下造就了抢房盛况,但谁要是买了之后又发现不实用,要想二次易手就是难上加难了。尽管如此,无可否认的一点是,这些买了几套甚至几十套空置房的购房人,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推涨了房价,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房价的上涨与他们的购买行为有着直接的关联性,而其买房之初的投机动机与房价上涨之间也形成了期待之中的“良性互动”,当然,他们期待的这个“良性互动”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就成为午夜梦魇了。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成为普通百姓午夜梦魇的不只有房子,还有食盐。温故而知新,看历史上的盐价便可知今天的房价,看曾经的盐奴也可知今天的房奴。在清朝二百多年间,中国的盐价与今天的房价一样,也保持过同样的上涨趋势。以河北保定为例,康熙三十年,食盐零售价是10文一斤,嘉庆九年涨到了46文一斤,光绪二十八年涨到74文一斤,到宣统三年已经是90文一斤。与此相比,普通工薪阶层的收入很低,一壮年劳力给人家佣工一天,薪水最多也不过几十文,这点儿钱用来买米买面填饱家人肚皮已经很紧张,再去买盐估计就相当困难了。
不管是历史上的某天还是现时代的今天,人活着,不可以不吃米面,更加不可以不吃食盐。饭若没有盐味该如何下咽?!难怪历史剧中的盐帮帮主那么有势力!人生在世,不能住大豪宅算不得什么,但如果起码安身立命之所的获得能力都一再受到挤压,就未免就有些太过残酷。难怪今天的首富榜上尽房地产商!
一方面是有钱人买了房子在那里空置着,一方面是普通百姓因住房问题搞得焦头烂额。有钱人投资房产高价买出之后,感觉自然良好;但要是套在手里空置着,怕就不大舒服了!笔者以为,应该剥离房子的投资/投机属性,至少应该使这种投资属性不与普通百姓的住房需求发生冲突,这样,才能平抑因高房价而起的尖锐社会矛盾。
房子的作用:投资还是消费?
评论
2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