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7月份国内新车总销量环比6.7%的降幅相比,2010年7月上海大众的终端销量可谓坚挺,和6月相比,销量仅减少601辆,环比微跌0.7%。不过从7月份上海大众各个细分车型的销量成绩单中不难发现,不同车型销量之间环比涨跌互现,在部分竞争较为激烈的细分市场上,上海大众旗下的热门车型如朗逸、Polo、昊锐等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环比销量下滑。而热门车型途观则在7月首次突破8000辆大关,成为上海大众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最快热车型”。
根据中汽研公布的统计数据,进入7月份以来,国内新车市场的终端销量环比出现了6.7%的下滑。中汽研这一基于新车VIN码信息的销量数据相比其它两家数据供应商(中汽协、乘联会)而言,准确性和实效性更高一些。8月份依旧是传统的新车销售淡季,加上部分厂商会选择在8月份进行设备检修和部分城市实施短期的高温限电措施,预计今年8月份国内车企的新车产销量都会出现进一步的环比下调,接近全年产销最低谷。
从上海大众7月的车型详细销量信息中不难看出,7月份上海大众旗下中级车销量相比7月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其中桑塔纳志俊(10984辆)在7月的销量环比6月增长了近44.5%。据悉这主要得益于上海大众南京工厂厂房改造完成后的产能释放。未来南京工厂还将承担上海大众新中级车(NMS)的生产任务,在NMS投产之前,南京工厂有足够的产能应付桑塔纳志俊的市场需求。另外随着上海大众即将推出的志俊1.6L车型,预计整个桑塔纳志俊的售价区间还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如果志俊1.6L车型定价合适,那将会进一步提高志俊的产销量和市场覆盖范围。
7月上海大众其他中级车销量都较为稳定,普桑(5819辆)的销量环比上月有所下滑,而帕萨特新领驭(11894)的销量则逆势上涨。昊锐(3051辆)则依旧在3000辆的月销门槛上方徘徊,尽管昊锐1.4T车型入围了首批节能补贴车型名单,但这一政策性补贴却并没有在第一时间给昊锐带来实实在在的销量增长,在整个昊锐的三个排量车型中,1.4T所占的比例也非常有限,“小马拉大车”的动力总成在国内中级车市场上似乎并不受用。倒是在海外市场上,大众旗下的帕萨特1.4T(迈腾1.4T)和昊锐1.4T都获得了市场的充分认可。
从近几个月的销量统计看,上海大众旗下中级车在各个细分市场的销量都较为稳定,无论是帕萨特新领驭、志俊还是普桑都在其细分市场上拥有较为稳定的客户群。唯一的问题则出在了斯柯达品牌上。作为斯柯达品牌旗舰车型的昊锐在今年上半年销量始终徘徊在3000辆左右,尽管期间推出了1.4T车型,但销量上却未见明显的增长,可见市场较为认可的依旧是1.8T和2.0T车型。笔者预计下半年国内中级车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对斯柯达昊锐而言,有必要通过更多的营销措施和手段去提升这款中级车的销量,如果昊锐的销量长期(两年内)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将很有可能沦为中级车市场的边缘车型。
朗逸在7月份的销量为18253辆,尽管环比6月下跌了近15%,但依旧是这一价格区间内最热销的紧凑型轿车。朗逸销量的下滑,也反映出目前国内紧凑型轿车市场激烈的竞争现状。不少厂商从5月起便陆续推出了针对旗下紧凑型轿车的一些列促销活动,比如优惠的信贷购车政策、增配减价、或者减免补贴购置税等,到了7月下旬,这种终端促销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在上半年一直提车困难的朗逸等热门紧凑型轿车也在终端市场有了较为充足的现车供应。加上1.6L车型购置税优惠政策的“保鲜期”已经逐渐退却,而新推出的节能减排车型补贴政策尚未大面积起效,两种因素的叠加,造成了今年7月国内紧凑型轿车终端市场销量的进一步下降。
和朗逸相比,刚刚改款不久的明锐(9009辆)的销量则环比上月大增14%,市场增量主要得益于新款明锐市场覆盖面的进一步扩大。在推出1.4T车型的同时,明锐1.8T自动档车型也全面升级为DSG变速器,加上整车外观设计的优化,这些都提高的现款明锐的产品竞争力。目前在国内中高端紧凑型轿车市场上,明锐已经和一汽大众的速腾一起,成为南北大众对抗卡罗拉和思域的主力产品。相比之下,今年卡罗拉和思域的市场表现则较为平淡,甚至还被轩逸等日系车型抢去了一部分细分市场。
途观(8255辆)再次成为7月上海大众销量榜中含金量最高的紧凑型平台车型,尽管同样出自PQ35平台,但途观20-30万元的售价区间也意味着更大的利润空间。自今年3月底上市以来,途观的销量已经从上市初期的3000辆左右提升至如今的8000辆以上,这主要得益于上海大众途观产能爬坡计划的顺利实施。和上海大众其他已上市车型相比,途观毫无悬念地成为上海大众有史以来“最快热车型”,笔者预计途观的产能将在今年8月至9月间充分释放,预计届时途观的月产量将稳定在9000-10000辆左右,目前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也将在今年9月份左右得到有效的缓解。
在途观销量快速攀升的同时,一汽丰田也加大了RAV4终端的促销力度,“终端降价”对于在中国市场上一贯价格坚挺的丰田汽车而言,实属罕见。持续数年的CR-V加价销售也在近两个月销声匿迹,这便是市场竞争带给消费者的最直接好处。对于那些计划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初购买紧凑型SUV的消费者而言,途观产销量的进一步提升,将有利于消费者在购车时减少诸如加价、加急提车费不必要的非理性花费。笔者认为,无论是途观、RAV4还是CR-V的潜在消费者,都应该感谢上海大众为途观产能快速提升所做的努力,毕竟上海大众也可以选择缓慢提升销量并让“加价”持续下去。但是,和当年日系厂商所谓的“饥饿营销”相比,上海大众快速提升产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努力,将会在未来收获更多的市场回报。
在A0级小型车市场上,上海大众四款车型除晶锐(3398辆)外,其余三款Polo的销量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环比下滑。这也体现出了今年乘用车细分市场上的一个新的变化趋势,那便是低端紧凑型轿车的车型数量、市场份额和总销量都在今年上半年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这也直接挤压了国内合资品牌中高端A0级小型车的市场份额,除Polo外,其余几款售价在9-12万元的合资品牌A0级小型车的销量都在2010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环比下滑,倒是售价区间较低的福特嘉年华销售情况依旧良好。这一市场趋势,也值得国内几家生产中高端A0级小型车的厂商关注。
今年四季度,上海大众将推出全新一代Polo两厢版(三厢版将在2011年上市),笔者预计国产新一代Polo将保持和现款Polo相统一的售价区间。和现款Polo相比,新一代Polo的造型更加前卫,对于那些预算有限的年轻消费者而言,新一代Polo将比现款Polo更加引人关注。笔者也曾撰文表示,上海大众应该借鉴当年东风本田锋范的成功案例,借新一代Polo三厢版上市的机会,改变Polo三厢版的市场营销策略,让更多消费者接受这款售价适中,尺寸合适的三厢小型车,未来三厢版Polo市场表现的好坏,也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新一代Polo家族的年产销量。
笔者预计,今年8月份国内新车市场的终端销量将有可能环比进一步下滑,从目前笔者各大主流汽车制造商得到的反馈看,部分车企从今年7月起,开始逐步有计划地调低部分车型的产量,以控制终端市场的库存水平。根据中汽研8月1日公布的库存数据信息看,目前国内乘用车的平均库存周期已经增加至60天,比去年最低谷时提高了20余天。乘用车2010年的累计库存在100万辆左右。尽管仍处于正常水平,但和一季度相比,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
据中汽研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7月1.6L及以下排量轿车销售39.73万辆,占轿车销量的67.91%。1.6L及以下排量轿车市场占比较2009年1月份的62.11%上升了5.8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2009年以来乘用车购置税减征、以旧换新以及节能汽车补贴政策的实施,对轿车产品结构调整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这也预示着,未来国家可能会进一步通过税收等手段引导汽车市场的消费趋势,引导消费者购买排放、油耗水平较低的车型。这一信息也值得国内各大汽车厂商关注,尤其是对未来国家政策引导消费的车型把握上,如果判断方向正确并提前做好准备,将有可能在下一轮政策引导期中赢得一定的市场先机。
济仁小评:从中汽研发布的2008-2010年国内新车销量统计趋势中不难看出,今年8月至10月的国内新车销量将可能影响到今年全年的新车销量走势。从8月份起,厂商一方面加大了新车推出和上市的频次、力度,以便吸引更多潜在消费者的关注;另一方面经销商也在库存和返点激励的双重压力下,不断加码终端市场的优惠幅度。终端市场竞争的加剧,可能会造成一些厂商调整部分滞销车型的官方价格体系,从而引起媒体和消费者对“价格战”和“降价潮”的关注和预期,而这往往是厂商和经销商所不愿看到的。笔者认为,去年9月至12月间,国内新车销量出现较大的环比增长,这一高增长在2010年下半年将很难重现,甚至不排除今年四季度国内新车销量出现同比负增长的局面。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做好最坏的准备,去面对“四季变化无常”的中国汽车市场。
作者:童济仁
版权声明:本文系搜狐汽车独家稿件,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未经搜狐汽车许可,不得编译使用,不得转载,否则一经发现,必将追究!
童济仁希望倾听您的声音,如任何建议和想法,可以致信:georgeren123#gmail.com(请将#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