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珍事件”给中国旅游业的启示


原本默默无闻的香港女导游李巧珍,恶言辱骂中国旅客在网上流传。

  

阿珍骂人的主题是,一是从安徽到香港作43夜游,每人收费610人民币,哪有这么便宜的旅行团?—违反了旅行社的利益。

  二是珠宝店规定一个人得消费3000元,整团24人却只消费了1万多元,这摆明是要害我……—违反她个人的利益。

阿珍最终向中国大陆“诚恳”的道歉,这是因为旅游业存在大量的商机。

  

  笔者每年参加国内旅行团,北至新疆、南至海南,东至宁波普陀山,西至西藏,大多得到一个结论,每一个地方都具有“特色”,这期间导游发生关键性作用。

去年游玩海南。配备的导游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北方女子,移民来至南方从事导游工作,惊诧之际不免让人自省,如今工作难找,竞争激烈。

 

她带的每一个景点必有购物,这似乎是共性。卖次等货,假货或是漫天开价。水晶可能是玻璃做的饰品,假虫草、假玉石更是到处都有,一个手镯叫价10万,结果竟以1000元成交。

在一路的风尘中,我们没有按照她的要求完成旅游项目,她对我们说,“我完成不了任务,我就不能带团了”。

——这要让我们换导游,从一路的奔波看,这是给我们的最后通牒。

 

中国人最讲感情的,也应该最讲诚信的,特别是离开自己的家乡,将所有的一切交给旅行社的时候。这是游客的心理。

虽然没有阿珍的真言漫骂,但她表达出一个意愿:没有完成任务,就不能带团了。这个任务与阿珍一样,包括公司的利益和她个人的利益。

这让人纳闷,无论是怎样的导游,不能因此而损害本职工作;这又让人扫兴,是旅行社的职任还是导游的职任,人往往在道德最底线挣扎。

最后派出旅行团代表与导游谈判,每人拿出10元钱作为她的回扣。

    

     看来,可以总结导游的惯性:其实被“宰”的游客比比皆是。香港导游“宰”的是购物,大陆“宰”的路径大多改变:

一是“宰”景点,未在计划中列出的景点,或者景点内增加收费项目;二是“宰”饮食,导游规定的饭店不能不去,再难吃的饭也要吃;三是“宰”购物,提供一种特有的服务,如看产品宣传片,你得买产品;四是“宰”路费……

 

因此,旅游价格不是真正的价格,这里面包含旅游心理上增加的负担,消费税和促进当地土特产的价格。人们不禁要问,这几年的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发展,显然中国也设立旅游诚信制度,但万变不离其中,旅游的价格寄托在旅客身上—任人宰割。

 

727,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开展打击非法从事旅游经营活动,整治“零负团费”、虚假广告、强迫或变相强迫消费等欺诈行为,维护游客合法权益。……

 

问题是,人们很难对旅游业灰色收入做出界定。“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导游作为旅游业的从业人员,“不准因旅游者不给小费而拒绝为他们服务,不暗示旅游者满足其个人要求”,但天下没有不赚钱的旅行社。

 

今年有一个很好的假期,中秋和国庆假期临近。

不少人计划将两个假期“打包”成16天的“超长假期”,面对全年第二个出境长线游高峰,各大旅行社纷纷加紧设计旅游“连环计”,推出深度出境游和新开辟的景点抢占先机,但各自的彩图中,就看更高一筹的“宰”了。

但愿人长久,中国的旅游业才会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