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房价和家庭年收入比、租售比是近两年很多人经常使用的参照,用来评判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否合理,从1999年中央政府使用住宅拉动经济政策以来,很多使用这两个指标参照评判中国房地产的研究成果,都没实践证明没有正确反映了市场实际。
我认为并不是这些指标不科学,而是已经充分发展的成熟城市和正在城市化的“大工地一样的城市”不可比,本身毛病缠身的学者们,不愿意在比较中花费更大的力气进行相应修正,而更喜欢轻轻松松比较出成果。
就拿租售比来说吧,200-300:1的公式或许是成熟城市市场的正常状态,但是,如果中国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存在较多配套设施滞后的新建小区,存在较多被炒的房子,把这个200-300:1的租售比公式直接套用应该有很大的问题,但是,学者、媒体、政府机关经常使用这组指标进行判断市场。
这样的模式又问题!!!
但是,这样的问题模式又有了新内容。当6000多套控制房传遍全国的时候,有相信的说泡沫严重,有不相信的但觉得空置率还是比较严重,希望有关部门应当公布,随后又祭起了国外指标“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商品房空置率在5%-10%之间为合理区,商品房供求平衡;空置率在10%-20%之间为空置危险区,要采取一定措施,加大商品房销售的力度;空置率在20%以上为商品房严重积压区。”并借此批评可能是利益纠葛才让有关部门不发布空置率并统计。
据说某位学者数年前,结合这组指标曾经骑车历数北京三环的楼盘的点灯情况,得出了危言耸听的结论,结果北京快速发展到了五环。
“雷人”的6540万套空置房数据受到多方的质疑,质疑者摆出诸多的理由,说得很“真实”,让人不得不相信,这其实是个忽悠人的数据,可当我们很想知道真实数据时,却发现根本就没有人告诉你一个信服的“底牌”。 然而,空置房数量注定是个难以言说的谜。一方面,公众对空置房的数据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却表现出少有的沉默,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对于空置房数量,我们并不缺乏权威部门,如国家统计局、住建部等等,可权威部门不说,公众似乎也没有办法。他们为何不“积极”参与空置房的“大讨论”中?要么是根本不知道,要么是知道了不说。一位接近国家统计局的人士向《经济参考报》记者透露,由于这一数字较为敏感,而且统计局统计口径与当下市场通用口径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一数字早就不对外公布了。看起来,原因可能是后者。
上述来自于某个媒体的批判,我觉得还缺少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悬在国人头上的“发达国家指标”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