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艳梅书法篆刻皆擅。在她安静平和的外表下潜藏着梦想,一种希冀破茧而出的梦想。正因为怀揣这一梦想,她从枣庄走来,一路走进了数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走进了中国书法篆刻艺术的殿堂。正因为有这一梦想,她以传统为师,又不拘泥于传统,对一切文字遗存都怀着敬畏和虔诚。
学书并无定法
对于初学书法的人来说,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恐怕就是面对正草篆隶苏黄米蔡,不知从何入手。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很多人都以为,学书一定要从正楷入手,但任艳梅就不是这样的,她是从小篆开始的,因此,她主张学书之人,喜欢什么就从什么入手,书法各种字体、各种风格,喜欢的往往是最符合自己心性的。1992年,全国第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在枣庄举行,那是第一次由地级市承办全国性书法大型展览。任艳梅受两个哥哥的熏染,自幼对文学、书法篆刻感兴趣,她就带着这种爱好,进入了第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的办公室工作,由此结识了枣庄几位最好的书法家如褚衍举、燕守谷等,开始登堂入室。枣庄的书法篆刻,不仅在山东书坛占有一席之地,就是在全国也小有名气。枣庄在中国书坛的崛起,归因于当时市委领导的大力扶持。那次大展后枣庄又成立了鲁南书画院,中国书协的篆刻培训中心就设在了那里,面向全国招收学员,培养了一大批篆刻人才。
师六艺之长
在枣庄,任艳梅得到了老师们的悉心指导。这个指导,不仅仅是书法技法的,而是整个传统文化的熏陶。也不仅仅是正楷,还包括行书、隶书、篆书等各种书体,甚至包括学习《古文观止》。她从篆刻入手,转入书法,书写之余偶尔画些小画,也是别有情趣。看过任艳梅工笔花鸟的人大都会留下一个很深的印象,其画颇有宋画意境笔法,其实,她学习工笔花鸟,只是“业余爱好”。各种艺术门类的广泛涉猎奠定了任艳梅的艺术观: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其中很多道理是相通的,“工夫在诗外”,即使书法,也不能囿于一尊,只有兼容并蓄,才能融会贯通。
有了好的老师,有了好的铺垫,1998年,任艳梅入展全国第四届篆刻展,首次参加“国家级”展览,对她既是一种承认,也是一种鼓励,从此,她信心大增。1999年,任艳梅到中央美术学院进修书法篆刻一年,那年冬天,她再次入展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以后又陆续参加了很多全国性的展事,就这么一路走过来。2004年隶属于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中国书法院成立,任艳梅到了中国书法院工作,开始了职业书法家的生活。
关于继承与发展
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书画等优秀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在今天已经成了一道难以回答的问题。任艳梅借用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的一段话来表述她的思想:“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此话用在书法上同样适用。
任艳梅说,因为时代不同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都已时过境迁,就连书写的技法都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毛笔是实用的,只要是读书人,几乎每天都在用毛笔写字;现代社会,毛笔已经退出实用舞台,就是书法家也不能保证每天都有充足的时间写字,更别提每天诵读古文,电脑的出现,几乎连用笔书写都成了稀罕之事。现代社会诱惑太多,能不能写出点名堂来,要看每个人的才情、能不能坐得住冷板凳,还要有点运气。
“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历经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书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任艳梅说,现在世界上大部分的文字都是符号化的,汉字是世界上现存寥寥无几的音、形、意一体的文字。我们的祖先发明了软软的锥形毛笔、用它蘸了黑色的墨汁、在白色的宣纸上,把一根线条写得浓淡干湿、婉转千回,这根线条写了几千年,承载了先贤们太多荣辱沉浮、离合悲欢的情感。在我们的血液里有先辈遗留给我们的对这根线条着迷的基因,因此,书法不会消亡。每年到书法院求学的人依然络绎不绝就是明证,任艳梅对中国书法的前景并不悲观。
创新就是往前走,哪怕是半步
任艳梅认为,“二王”、“颜欧柳赵”、“苏黄米蔡”等等,是代表了各自时代的经典,已是历史的定格。在对传统的理解上,她赞同沃兴华的观点:书法“传统”实际并不仅仅是“名家书法”,名家书法之外,还有“民间书法”。“二王”、“颜欧柳赵”、“苏黄米蔡”就是名家书法的代表,这一书法传统到魏晋、唐宋时就已达到鼎盛,已经尽善尽美,其点画、结构法度森严,给后人以规范,也给后人以束缚,要想再在其中有所发展创造已不可能。而民间书法包括金文、简帛、碑版、敦煌遗书等等,处于一种更原始、更原生态的状态,各种字体兼备,各种风格并存,可为创作者提供丰富的借鉴和无尽的启发。任艳梅认为要将前人的一切文字遗存纳入到取法的视野里,通过更丰富多彩的传统借鉴促进书法艺术的多元发展。
如果这么看传统,视野就会开阔很多,创新也就有了可能。事实上王羲之、颜真卿等等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人物,无不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单纯囿于前人,在历史上没有意义。任艳梅的书法基本上属于循规蹈矩的那一类,她说她还在学习过程当中,但她不反对别人创新,也不放弃创新的尝试和努力。她曾参加过两次流行书展,在她的心目中,王镛、石开等书法篆刻家代表了当代书法篆刻的最高成就,他们的传统功底深厚,他们的创作既有传统根基,又有个人面貌,这种境界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
任何时代的书法创作都不会是单一色调的,要允许各种面貌、各种风格的存在,当然也难免良莠不齐,但只有创造才可能有进步,才有可能发展。至于是真好还是假好,有待时间去淘汰,历史去选择了。
小传
任艳梅,字素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文化部青联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山东印社社员。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
先后参加中国21世纪书法大展,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中国首届兰亭书法大展,全国中青年篆刻家作品展,全国第三届正书大展,全国第三届妇女书法篆刻展并获三等奖,第二届“流行书风流行印风”征评展,第三届“流行书风流行印风”提名展,第十回世界书法文化艺术大展(韩国、北京),尚艺书法第一回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海峡两岸青年书画联展,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法名家(百人)邀请展,“渊源与流变”——简帛书法研究展,全国第二届中青年名家百人艺术书法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