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业升级大背景之下,目前太阳能行业最热门的话题,除了今年太阳能市场突然遭遇意想不到的市场低迷之外,最让行业既感到乐观与活跃,又能让大家感到一丝不安与恐慌的还有,在太阳能行业名列前茅的各大太阳能企业的异地扩张运动。
这种扩张的渊源或许可追根到近两年的两次行业年会,一次在湖北省省会武汉,一次在安徽省省会合肥,除了在这两次年会反复提到产业升级的主题外,一些企业还与当地政府探讨深入合作事宜,一方面是武汉等政府自发的乐于推动太阳能发展的热情劲头,他们为各大太阳能企业入驻湖北搭建了可圈可点的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则是太阳能行业市场迅速发展的态势,激发了广大太阳能企业谋求通过异地建立分支生产基地,分担由市场需求带来的生产运输等多方面的压力。
太阳能市场蓬勃之势催生异地战略布局
草根行业的顽强生命力
作为具有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能热利用产业,从她诞生的那天起,便被赋予了不屈不挠的顽强生命力,从研发生产出第一根真空管,到手工敲敲打打制成第一台简陋的太阳能热水器,再到规模化、工业化、自动化的大生产时代,我国太阳能热水器产业从研发、生产、管理和营销都走出了一条不平坦之路。如今,在常规能源替代之际,又义无返顾地肩负起节能减排的历史使命。
从被称为“草根行业”到逐渐向“贵族行业”迈进,20多年风雨发展历程,太阳能热水器市场从启蒙培育,到认知认可,到广大农村、城市、工程和国际市场被迅速激活,太阳能市场逐渐爆发出蓬勃发展态势。在2008年和2009年,我国太阳能热水器的年销售量都超过了燃气、电热水器,居三大热水器之首。同时,一向被看作技术含量较低的太阳能热水器被列为国家下乡产品行列,而在去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以及中欧工商高峰论坛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两次提到我国太阳能光热集热面积居世界第一的豪言,这让拥有近3000家的太阳能企业都感到了自豪与骄傲,颇有经过千辛万苦熬出头的意味。
据最新的由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协会编写的《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太阳能热水器在1998年的年总产量为350万平方米,而在2009年则达到了4200万平方米,11年的时间增长12倍。而在2007、2008、2009年,这3年的时间,我国太阳能热水器年产量每年都比上年增长33%以上。至2009年年底,我国太阳能热水器总保有量为1.450 亿平方米,总保有量比上一年增长16%。而2009年我国太阳能热水器年销售额约为600亿元,伴随着太阳能热水器市场的不断增长,与之相配套的相关产业也得到了迅猛的提高与增长。太阳能热水器行业市场像朝阳一样散发出无限活力。
太阳能热水器发展空间“有余”
但是,从相对数看,我国人均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并不是很高。当前我国人均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为107㎡/千人,仍然低于欧盟。与全球普及率最高的塞浦路斯为897㎡/千人、以色列745㎡/千人和奥地利341㎡/千人更有较大差距。
我国拥有13亿人口,而有9亿多人口仍然生活在农村,虽然近年来的太阳能下乡使农村市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即使处于太阳能相对比较发达的山东省的部分乡镇而言,每个村的太阳能普及率仍然不足5%,由此可见太阳能热水器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些大型太阳能企业正是瞅准了太阳能热水器巨大的发展空间,对有发展潜力的太阳能市场快速布局,抢占有利地势,为太阳能热水器的爆发期提前做好铺垫与准备。桑乐太阳能总经理高靖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别人以为我们是在跑马圈地,或者有其他的意图,其实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通过建立九大生产基地,在全国形成一盘棋的局面,以后消费者可以就近购买太阳能,并能得到快捷方便的服务。
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罗振涛自去年以来参加各大企业的新基地投产仪式特别多,当问到他的感受时,他说,我国太阳能行业目前正在向规模化、自动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这是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势不可挡。
是啊,势不可挡。不升级,不进步,便是面临着淘汰出局的危险,升级,进步,向前冲便有发展的希望与力量。
打破固有生产格局,新生产制造格局初步形成
四大版图的格局被打破
由于历史发展的多种原因,我国太阳能热水器产业逐步形成了北京、山东、江苏、浙江等四大版块。在这些省市区域里面,像北京市的太阳能热水器企业发展时间较早,像桑普太阳能企业就有31年的发展史,清华阳光、天普等企业也以技术优势著称。在山东则形成了德州、济南、泰安和临沂等生产集群,更聚集了皇明、桑乐、力诺瑞特等品牌知名度高,销售额名列前三甲的太阳能企业。同时,临沂、泰安等地则有相应的配套企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产链条。江苏省则有太阳雨、桑夏、华扬、辉煌等大中型企业,聚集较为分散,但是品牌集中度高。浙江省海宁、海盐等地更是聚集了上千家大大小小的太阳能企业,产业链条长,较为完整。尤其近年来,浙江企业重视品牌建设,像同济阳光、斯帝特、高得乐、神太等企业,突显出后起之秀的夺人风彩。
除此之外,像河北省、广东省、安徽省、云南省等地都有相对知名度高的全国性和局域性品牌。如今随着各大太阳能企业走出多年盘踞的大本营,进行全国性的布局拓展,多年形成的以“京、冀、鲁、苏、皖、浙、粤” 七省市为太阳能热水器主要制造区的生产格局被全面打破,整个行业的全国性生产格局基本形成。
销售优势区域被抢夺
据不完全统计,此次各大太阳能企业布局的重点主要集中湖北、河南、陕西和西南、东北等区域。像湖北省聚集了皇明、桑乐、桑夏、天普、雨昕阳光等企业。河南聚集了清华阳光、四季沐歌、力诺瑞特等企业。陕西聚集了皇明、桑乐、太阳雨、天普等企业。辽宁聚集了桑乐、太阳雨、天普等企业。西南等地则有四季沐歌、元升、光芒、黄金太阳、豪特、现代等企业相继布局。
在这些区域里面,像湖北、河南等地是各大企业布局的重中之重,之所以选择这些区域,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一是这些省份是家电下乡投标较多的省份,像河南省首次下乡时就有71家企业在此投标,可见这些地区的消费潜力与能力所在。二是这些区域相对人口比较集中,通过建立基地可以很快就地进行销售,解决产销两张皮的现象,使产销本地化,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三是这些区域还没有相应的大品牌,而通过当地建厂,可以增强企业的影响力,为企业品牌加分。
太阳能企业的产能扩张
通过对这些太阳能企业异地布局的基地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在对这些基地的建设规划当中,像皇明、桑乐、太阳雨、四季沐歌等企业的年生产量都设计为100万台。太阳雨营销总经理陈荣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太阳能光热产业必将进入到‘规模化竞争时代’,须以规模对冲风险。如果以产能来划分未来3年行业的进入门槛,年产销50-100万台才有资格存活,100-200万台属于二线企业,而在200万台以上,才能保守一线企业地位。”
俗话说,再瘦的骆驼比马肥。当太阳能企业构建起自己的规模化经营框架后,无疑对抗外来的风险要大很多。目前在太阳能行业,年销售量在几万台至百万台的不等,通过这种扩张式的产销量无疑会加速企业的两极分化,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一些弱势品牌如果想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太阳能扩张多元化
在这场轰轰隆隆的太阳能扩张运动中,太阳能企业表现出许多优秀的企业运营方式。这些模式可能在国外或者其他行业早已耳熟能详,但是在太阳能行业,他们却为行业开了先河,为后来者提供了借鉴与参考的价值。
资源整合
当多种优势资源都摆在您面前时,如何将这些资源发挥到极致,发挥到最大化,便看企业这个操盘手的能力所在。一些太阳能企业将其基地选在不同的区域,都有其目的所在。像桑乐选择在浙江海宁作为自己的南方生产基地,一方面是海宁政府的极力邀请,使其发挥龙头老大的作用,带动浙江海宁品牌的整体提升。另一方面,桑乐则看好了海宁当地优越的配套自然环境。
有人曾经这样说过,桑乐在浙江当地的企业没有花一分投入,这种说法或许有些不符合实际。但是,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对资源上下配套企业的整合能力。在桑乐的南方生产基地,太阳能热水器产品相关的某些配套产品,桑乐都有自己的定向供应商。但是,桑乐都会对这些配套企业进行严格把关,制定相应的产品采购与检验标准,配套企业只有达到这个标准才能被企业所采用,否则便会拒之门外。其实,通过这种运作模式,带来的正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双赢关系,配套企业省却了乱碰乱撞,无头序的业务投入,可以专心致志地进行产品的改进与研发,通过与大企业的合作,更是提升了企业的含金量。
这其实就是财富共享的道理,不唯我独吞。有人说目前这个社会不是双赢的关系,而是多赢的关系。社会分工的多元化更需要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以达到最终利益的分享。
资本运作
在这场大规模的扩张当中,山东天丰是较为特殊的企业,说起特殊,是因为企业都在向外冲,天丰却是在13年的冲杀中,从山东临沂走向北京,从北京走向山东东营,此次又返回故里山东临沂,并与山东临沂的开明支架进行股份联营组成了天丰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这种合作模式相对企业资源整合的效果又进了一层,企业成为真正的资本合作者,各占一定的股份,都对企业的运营负有成长的责任,由此形成了企业共进共荣的关系。
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天丰品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与原有临沂地方品牌留给行业内的形象卓然不同。13年在外奔波拼杀,天丰“曲线救国”铺就品牌成长路。另一方面此番重返故里,可以充分有利当地配套产业优势。
此次产业扩张,表面上看是十多家企业为降低成本而纷纷建厂。实际上建立市场根据地成为不同区域的本土品牌,则更像一场诸侯抢滩势力范围的市场争夺战;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带来的先期投入成本低,则更是拉大了后期扩张者的资本压力,由此而看制造企业全国布局客观上已经是一种市场之外的未来资本竞争,这也标志着产业竞争的新阶段和更高层次。
企业升级
升级是企业发展的必然,是企业发展一定程度的外在表现。2009年和2010年被太阳能行业称为基建年,各大太阳能企业纷纷扩建厂房。大型企业是由内向外扩张,而中小型企业则是在当地进行厂房扩建,提高企业自身产能。像浙江、江苏、山东、安徽等企业都加入了生产设备和工艺的升级行列。比如浙江一带的企业,同济阳光、斯帝特以及后来者阳港、万宝等企业都建成了年产30-50万太阳能热水器新厂房。
企业扩建是一笔不小的资金投入,关系到设备的更新,厂房的规模,以及人员的配备引进等各方面的情况。同济阳光太阳能总经理管金国就曾提到,硬件的升级,只要有充分的资金,企业相对容易达到,目前浙江企业面临的困境是,与企业相匹配的高级生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营销人员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需要企业下大力气进行解决。
企业升级不仅是硬件的升级,而是软硬件同时上升,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两者搭配不当,最终,厂房扩建产能只能成为一种空谈。
扩张运动与修炼内功同步
销售=产能
在行业大规模扩张之前,某些企业就曾探索过异地建厂的事情,结果雷声大,雨点小,最后不了了之。其次则是投入了很大的资金,最后却与市场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不得不全面叫停,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企业又进行重新定位与规划。
可以想象,每个企业在生产布局之前,都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将其上升到的战略的高度进行讨论。所以,企业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市场重心,以免造成销量不足带来的产能放空等问题。
扩张与修炼同步
太阳能企业的急速扩张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同时,使太阳能企业本地化的特点也带来了很多发展的优势。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目前行业的急速扩张的形势,一方面是市场势不我待,另一方面作为企业更应该注重由扩张带来的系列问题,比如产品质量、产品服务、产品创新等问题。
太阳能行业与汽车行业倒是颇有异曲同之处,比如前期“丰田”召回门事件唤醒了国人注重质量安全,修炼内功,以强大的后方力量支撑前方的猛烈扩张。在汽车行业,也曾经提出“汽车企业必须年销量达到百万辆才能存活”的论调,与这论调相匹配的是,众多企业一味追求销量,一味进行兼并重组,扩大规模,从而引起了质量事故,事故不是偶然而是多年顽疾的累积。
所以,在企业在扩张之时,要充分考虑由此带来的后续问题。尤其是太阳能企业在异地建厂,一方面要将自己的文化与当地文化进行相融,另一方面,则对重要工序与工艺进行严抓,保证产品的完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