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N代和财富观


现在,关于“富二代”的讨论频频见诸报刊。

 

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富不过三代”。其实,同一个观点在国外也有不同的表达。西方人有“富裕农民、贵族儿子、穷孙子”的说法,西班牙有“酒店老板、富儿子、讨饭孙子”的说法,德国用“创造、继承、毁灭”三个词语来概括三代人的命运。

 

毛主席在讲到高干子女教育时,曾引用过《孟子》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一个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君子,辛辛苦苦成就了事业,留给后代的恩惠福禄,经过几代人就消耗殆尽了。

 

三代也好,五世也罢,一代不如一代,几代而亡似乎已成宿命。其实,家族企业有传承问题,非家族企业也有传承问题。能富多少代,能持续多少代,不在财富本身,而在坚守什么?传承什么?

 

一个人真正的财富,是他的信仰和信念的力量。社会学家周正孝曾用四句话概括信仰的真谛,这就是:对大自然的心灵感受,对未知领域的敬畏心情,对社会公正的内心追求,对美好人生的理想寄托。

 

刘永好说:“没有信仰的企业家,没有寄托的企业家,心态肯定不好,肯定会出问题。”实践证明,没有正确的财富观、人生观,不论是哪一代,都不可持续。反之,如果能将神圣的义务,有尊严的价值观,简单的生活方式和事业发展融为一体,并传承下去,富N代也是有可能的。

 

卡耐基说:“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财富本身是物质形式,所能唤起的是原始欲望,而不会丰富我们的心灵,赋予我们强大的精神动力,填补不了内心空虚,甚至会使我们迷失方向。西方在新教伦理之下,建立起西方商人为上帝赚钱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成就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繁荣。当代中国商人、中国企业家,应有怎样的社会定位?应该为谁赚钱?除了赚钱还应具有怎样的社会责任、道德担当和精神追求?

 

改革开放30年,第一代创业者大多到了交棒的时候,交棒不是交产权财权,更重要的是交文化、交创造精神、交价值观和财富观。可是文化观念,志向能力又不是交的,也不是教的,而是长期培养、熏陶、修炼的结果。所以,有人说接班人的问题至少要准备10年。

 

近来媒体不断报道,家族企业传承问题很多,尤其是富二代,他们要财产,但不愿接班,拒绝进入家族企业。没有道德信仰和责任能力的二代,即使接了班,也只能是一个败家子。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基本没有什么财富传承问题。现在问题来了,遇到了一个坎,我们只能思考和应对。不论做法如何五花八门,不论是第几代,关键是要有正确的财富观,跑到国外去也没用,千万不要死在存折上。

 

2010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