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所与深交所的市场定位探讨
——蓝筹板+国际板PK中小板+创业板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董登新(教授)
自2009年6月中国股市首次实行IPO定价市场化以来,截止2010年7月23日,在这一年多的时间中,沪市A股新增IPO仅为22只,而深市A股新增IPO则多达273只,其中,中小板IPO为180只,创业板IPO为93只。为此,深交所A股挂牌公司数首次超过上交所,目前,上交所A股挂牌数为859只,深交所A股挂牌数为998只。于是,有人据此推断“深强沪弱”的时代已经来临,结论真的如此简单?如此肤浅?
2010年7月23日沪深两市A股收盘统计比较
A股市场 |
上交所 |
深交所 |
沪深强弱比 |
挂牌股票只数 |
859 |
998 |
86.1% |
市场化IPO家数 |
22 |
273 |
8.1% |
总市值(万亿元) |
15.67 |
6.13 |
255.6% |
流通市值(万亿元) |
10.17 |
3.54 |
287.3% |
平均市盈率(倍) |
19.25 |
34.78 |
55.3% |
当日成交股数(亿股) |
114 |
62 |
183.9% |
当日成交金额(亿元) |
1010 |
815 |
123.9% |
注:表中“市场化IPO家数”是指从2009年6月至2010年7月23日期间首次公募发行并上市的公司。
事实上,在2009年6月以前,中国A股市场一直呈现“沪强深弱”的格局,但在IPO市场化改革以来,沪深两市的发展态势渐趋均衡。从目前业已轮廓清晰的市场分工及市场定位来看,未来的上交所将以“蓝筹板”+“国际板”为平台,突显大市值股票的价值投资与长期投资的功能,从而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大基金、大机构介入;而未来的深交所则以“中小板”+“创业板”的快速扩容为契机,并以中小市值股票的高换手率聚集人气,吸引人们的眼球,进而刺激投机与短炒。
众所周知,美国股市基本上也是由一个大主板——纽约证交所(NYSE)和一个创业板——NASDAQ所构成。股市规模大小,一般是采用“股票总市值”来衡量的。纽约证交所是世界上最大的股市,而NASDAQ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创业板。2010年6月底,纽约证交所的股票总市值为11.8万亿美元,它是NASDAQ总市值的3.68倍,但NASDAQ的上市公司数量却明显多于纽约证交所。
2010年6月30日NYSE与NASDAQ收盘统计比较
两大股市比较 |
NYSE |
NASDAQ |
两市强弱比 |
挂牌股票只数 |
2321 |
2831 |
82.0% |
其中,国外公司 |
496 |
277 |
179.1% |
总市值(万亿美元) |
11.8 |
3.2 |
368.8% |
6月成交金额(万亿美元) |
1.8 |
1.2 |
150% |
注:近年来NYSE及NASDAQ均进行过跨国并购,但表中数据仅包括美国市场。
1996年底,NASDAQ的上市公司曾达到5556家,创历史最高记录,但目前却不足3000家,这也说明了作为世界最大的创业板,NASDAQ具有吞吐自如、大浪淘沙的博大胸怀;另一方面,NASDAQ作为小市值板,同时还存在着较大的泡沫风险。例如,20世纪90年代末的网络泡沫将NASDAQ泡沫推向极至,为此,2000年3月NASDAQ指数创下5132.52点的最高历史记录,然而,在此后的10年里,NASDAQ一直徘徊在2000点左右,给人的感觉似乎再也无法冲击那曾经的历史高位5000点。这正是作为小市值板或创业板共同的、内在的泡沫风险。
相反,作为大市值板的NYSE,它以大批蓝筹股为根基,具有较强的抵御泡沫风险的能力。比方,2000年1月,以NYSE的股票为主要样本的道琼斯指数创下11723点的历史最高收盘点位,然而,在2007年的大牛市中,道琼斯指数却再次创出了更高的历史新高,并突破了14000点。这就是NYSE的蓝筹板“大将风范”与稳健成长!
借鉴美国股市发展的脉络和经验,可以预见,明天的上交所也许就是今天的NYSE;明天的深交所也许就是今天的NASDAQ。不过,在沪深两市的市场定位与市场分工中,我们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分工与协作、竞争与合作的战略关系,并同时增设“拆股”与“缩股”的市场机制,以配合转板制度的有效推进。
(一)IPO界线的划分
既然上交所定位为“大市值板”,深交所定位为“中小市值板”,那么,究竟大到多大规模的公司应该在上交所上市,而小到多小规模的公司则又应该在深交所上市?为了避免沪深两市之间的破坏性竞争——无原则地抢夺上市资源,我们必须划定沪深两市的IPO界线。比方,凡是发行后总股本超过4亿股的公司,必须在上交所实施IPO;凡是发行后总股本不足4亿股的公司,则必须在深交所实施IPO。
(二)转板标准的设定
除了IPO界线划分,沪深两市之间还应该设定相互“转板”标准。当深交所的上市公司“长大”后,可以通过“总股本”及“总市值”双重标准检测,比方,当上市公司总股本超过5亿股并同时满足总市值突破100亿元时,该公司就可以申请“转板”至上交所挂牌。
从深交所转板而来的股票,应该是未来上交所进行“市场扩容”的重要渠道之一。目前,在深交所中小板中,总股本超过5亿股的股票共有27只,但其中同时满足总市值超过100亿元的股票却只有15只。若按上述标准,这15只股票完全可以转板至上交所挂牌。
反过来,当上交所挂牌的公司很垃圾、而且总市值不足10亿元时,该公司可以按一定比例(如10:1)对总股本进行“缩股”,然后通过增资扩股方式进行重组,最后再向深交所提交转板上市申请;如果深交所不同意接收,则应“退市”至场外市场或称柜台市场(OTC)。这将是未来上交所上市公司除牌后的两个主要通道:一是改制转板至深交所重新申请上市;二是直接退市至OTC。
目前,上交所共有11只A股的总市值均不足10亿元,很显然,这11只股票全是超级垃圾股,而且这11家公司的总股本都未超过1.5亿股。这11只股票就可以考虑先按10:1缩股后,再进行增资扩股,并同时申请转板至深交所中小板挂牌,当然,也可以不必如此费事,让这11家公司直接退市至OTC。
(三)为转板制度配套增设拆股与缩股机制
不论在我国香港股市,还是在美国股市,拆股与缩股是上市公司“管理”股价及每股财务指标的常用手段。
拆股是上市公司自信的表现。一般地,公司进行股票拆分的原因大多是业绩成长快、但股价过高、流通性差。因此,为了吸引更多散户参与交易,公司可以选择按一定比例(比方1:10)拆分股票,以降低股价,这有利于活跃流通或交易。通过拆股,虽然公司总资产、股东权益及净利润等总量指标不变,但重新计算的每股净资产含量及每股收益均会被拆股而摊薄。
相对地,缩股则是拆股的反向运动,它主要应用于以下两种场合:
其一,超级垃圾股的缩股。当某上市公司的业绩长期很糟糕时,其股价将会不断走低,尤其是当公司股价逼近“股价退市规则”(比方,美国股市的1美元退市法则)底线时,该公司可以考虑按一定比例(比方10:1)进行“缩股”,这样,便可以“做高”股价,但不一定能“做高”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之类的财务指标。比方,当公司净资产和净利润均为正数时,缩股可以“做高”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但当公司净资产和净利润均为负数时,缩股则会“放大”每股净资产负值及每股净利润亏损。
其二,超级大盘蓝筹股的缩股。比方,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均属蓝筹股范畴,但由于它们的总股本高达数千亿股,以致“每股摊薄的财务指标”显得很可怜,而且股价也经常会沦落至“连垃圾股都不如”的地步,这的确有损四大国有银行的“蓝筹股形象”,因此,为了改善其“股价形象”和“每股财务形象”,它们完全可以考虑按一定比例(如10:1)进行缩股。
以2010年第一季度末的季报数据为例(亿股;元)
两个例子 |
东方园林按1:10拆股 |
中国银行按10:1缩股 |
||
前后比较 |
拆股前 |
拆股后 |
缩股前 |
缩股后 |
总股本 |
0.7512 |
7.512 |
2538.4 |
253.84 |
每股净资产 |
14.09 |
1.409 |
2.14 |
21.40 |
每股收益 |
0.11 |
0.011 |
0.10 |
1.00 |
股价 |
163.86 |
16.38 |
3.57 |
35.70 |
注:表中股价以2010年7月23日收盘价为例。
不过,必须说明的是:拆股与缩股机制还需有“可变的”股票面值与之相匹配。
(四)在上交所与深交所之外还需要设立一个OTC
我国股市退市制度形同虚设,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退市制度本身存在缺陷,使上市公司有“漏洞”可钻,恶意逃避退市;其二,场外市场或称柜台市场(OTC),它既是退市公司的“废品收购站”或“垃圾处理场”,同时也是暂无上市机会的公司进行场外股权转让的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讲,OTC是上市公司“最体面”的退市通道,同时,它还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后续交易转手的便利,从而减缓股票退市的震动效应。因此,不可否认,OTC市场的缺失,也是我国股市退市制度形同虚设、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可以想见,当我国OTC市场一旦开放时,在上交所——深交所——OTC之间就会形成一个完善的、多层次的、进退自如的转板与退市机制:
(1)对于暂不够资格上市的公司,可以先行选择在OTC市场挂牌进行股权转让融资;
(2)当OTC孕育出够格的中小公司时,可以优先选择到深交所的中小板和创业板申请IPO或挂牌;
(3)当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长大”后,又可以申请转板至上交所挂牌;
(4)反过来,当上交所挂牌公司不能满足“持续挂牌”的底线规则时,则可优先申请转板至深交所,当然,也可以直接退市至OTC;
(5)当深交所挂牌公司不能满足“持续挂牌”的底线规则时,便可直接退市至O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