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企业、个人在互联网上的利益如何平衡?
东方早报 2010年08月04日A32-A33·聚焦
http://www.news365.com.cn/wxpd/caijing/cjyw/201008/t20100804_2788586.htm
微软的“灰色抉择”:如何扼杀网民隐私保护计划
在浏览器大战中,微软曾面临一个选择:帮助用户保护他们的网上隐私,还是帮助广告商跟踪用户的喜好。
最终,微软放弃了“给用户提供一种简单有效方法避免被人在网上跟踪”。因为,这将加大微软从网上广告服务中获利的难度。
这表明,经济力量正推动对个人上网记录更广泛跟踪。华尔街日报调查发现,美国最知名50个网站平均会用64种技术来跟踪每台测试电脑的上网记录。
早报讯
大多数公司都会遇到平衡用户利益与公司利益的问题。在浏览器大战中,微软曾面临一个选择:帮助用户保护他们的网上行为隐私,还是帮助广告商跟踪用户的喜好。《华尔街日报》的原声视频节目《Dig-its》围绕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
微软的初衷
2008 年初,微软规划设计Internet Explorer 8.0的人曾打算,给用户提供一种简单有效方法避免被人在网上跟踪。他们当时的设计想法是,除非用户愿意主动将设置改成提供较少隐私保护的模式,否则这款浏览器软件将可自动阻挡那些常见的网上跟踪工具。
这一想法在微软内部引发了激烈争论。作为网络浏览软件的头号开发商,微软必须在各种相互矛盾的利益诉求间取得平衡:它既要帮助用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在网上冲浪的人确保自己的上网记录不外泄,也要帮助广告客户看到这些上网记录。
最终,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设计者们的初衷在争论中被否决。在辩论中占上风的是一些微软高管,他们认为,如果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自动向消费者提供隐私保护,将加大微软从网上广告服务中获利的难度。微软随后对其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软件进行专门设计,用户如果想让自己的上网记录不被跟踪,每次启动这款软件时都得打开一次隐私保护设置。
英国的隐私权事务顾问戴维斯 (Simon Davies)说,微软原来为Internet Explorer 8.0制定的隐私权计划处于“业界领先水平”,在技术上也优于以往版本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的隐私权保护功能。他说,可最终情况是,Internet Explorer 8.0的大多数用户甚至不知道这款软件有隐私权设置程序,这正是该产品令人失望的地方。
微软在制定其网络浏览器隐私权保护计划时曾咨询过戴维斯的意见。
“信息宝藏”
微软的首席法律顾问史密斯(Brad Smith)说,开发新浏览器时,微软在隐私权保护方面努力“综合”了上述两种观点,使用户的隐私权利益和广告在内容方面所扮演的角色都得到了照顾。
微软的决定表明,经济力量正推动对个人上网记录更广泛跟踪。《华尔街日报》对上网记录跟踪行为的一项调查发现,这种跟踪行为正日益普及。美国最知名50个网站(其中包括微软旗下的4个网站)平均会用64种技术来跟踪每台测试电脑的上网记录。
随着网上广告变得更加复杂,那些在消费者网上体验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的公司发现,它们能进入一个颇有价值的信息宝藏。除了微软,搜索业巨头谷歌、iPhone 手机生产商苹果公司,以及网络视频、游戏动画所需Flash软件的开发商奥多比系统公司(Adobe Systems Inc.)也属于此类企业。它们目前在可从互联网上收集多少个人用户信息方面,拥有很大发言权。据熟悉微软公司上述内部争论的人士说,当Internet Explorer的设计师们酝酿阻止追踪用户上网记录的计划时,微软新广告业务的高管们感到心烦意乱。在2008年春天的一次会议上,微软的高级副总裁迈克安德鲁斯 (Brian McAndrews)对Internet Explorer的设计人员发出了抱怨。知情人士称,迈克安德鲁斯说,设计人员酝酿的用户隐私权保护计划不利于微软和其他公司出售互联网广告。
据参与该会的两个人说,迈克安德鲁斯当时吃惊的是,微软为收购 aQuantive这家互联网广告公司花了60亿美元,但Internet Explorer设计人员却不愿接受广告部门管理人员的建议。迈克安德鲁斯在 aQuantive被微软收购前一直担任该公司首席执行长。
微软的首席法律顾问史密斯说,微软权衡了辩论双方的意见。他说,微软担心使用严格的隐私保护功能可能将对广告支持的免费网站,包括报纸网站产生影响。包括WSJ.com在内的网站使用追踪获得的信息,来销售目标广告,以此作为重要收入来源。
第三方追踪技术
Internet Explorer处于消费者和追踪他们网上足迹的一系列技术中间,像这样的网络浏览器在保护隐私中起到重要作用。这些技术中最有名的是浏览器 “cookies”技术,这是置于用户电脑内部的小型文件,当用户访问网站时,这些文件能起到标签的作用。
有时用户要求一个自己喜爱的网站记住自己的密码,就要安装这样的cookies,但这类cookies并不追踪用户的网上足迹。
“第三方”cookies则被设计为可追踪用户的在线活动,建立有关个人兴趣和其他细节的数据库。
《华尔街日报》对美国最受欢迎的50家网站(其中包括微软旗下的4个网站)的检查显示,微软在其中27家网站上放置了第三方追踪工具,这27家网站都不是微软所有的网站。
包括Internet Explorer在内的所有最新网络浏览器,可以让消费者使用一种功能,防范第三方浏览器cookies安装在他们的电脑上。但这些设置通常很难找到。只有一种主要浏览器,苹果公司的Safari被预设成可阻挡所有第三方cookies。
避免跟踪技术
由于Internet Explorer被所有网络用户中近60%的人使用,微软设计师的2008年新版本中有关用户轻易地阻挡追踪的设计,本来有可能在市场产生中重大影响。
微软几位现任及前任高层人士说,微软这一浏览器的设计者相信,强大的隐私保护功能将使新版Internet Explorer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区别开来。
由微软资深员工哈查莫维奇(Dean Hachamovitch)带领的设计师团队提出了防范消费者被追踪的理念。新功能将监视已访问网页上的每项内容,无论图片、视频还是大段的文章来自互联网的何方。这一功能将尤其关注“第三方”网络地址的内容──第三方网络地址与用户在浏览器上方看到的地址栏的内容不同。
第三方的一些内容可能是无害的,比如显示在网页上的YouTube的视频片断,观看者可能不希望阻挡。像网络“信标”等的其他东西可能就是追踪工具,这些代码片断被嵌入在网页中,可以监视浏览者的点击,甚至记录他们的键盘敲击。用户可能希望这样的追踪工具被自动阻挡。
Internet Explorer设计者提出一项功能,可以阻挡出现在10多个访问网站上的任一第三方内容,理由是任何无所不在的东西都可能是追踪工具。他们相信这一工具对隐私的保护较之简单关掉cookies功能的做法更加全面,甚至可能能够阻挡其他追踪方式。
这一小组还计划设计Internet Explorer设置程序,以保证多数人会使用这一隐私保护功能。
几位熟知情况的人士说,迈克安德鲁斯听到这个想法后非常气愤,担心Internet Explorer设计小组的隐私保护计划通过遏制收集消费者数据,严重降低在线广告的效果。
这些人说,迈克安德鲁斯是通过秘密渠道听说这一提议的,而不是直接从浏览器设计者那里得知的,此事可能带来的影响大出他的意料。浏览器小组的一些工作人员承认,他们本应该对自己的意图更加公开坦白。迈克安德鲁斯之后离开了微软。
曾与迈克安德鲁斯共事的一位高管说,我们担心,它会造成对跟踪技术的避之惟恐不及,此举可能会给整个行业带来影响。
浏览器小组及其经理哈查莫维奇试图坚持自己的观点。据参与讨论的人士说,他们不愿让广告高管们介入到新的Internet Explorer设计中。
广告业组织的反对
在微软广告小组的高管将微软Internet Explorer隐私保护计划告知外部广告和在线出版机构后,争论范围扩大了。
据微软首席隐私权策略师库仑(Peter Cullen)说,微软首席执行长鲍尔默(Steve Ballmer)任命两名资深高管──首席研究和策略长穆蒂(Craig Mundie)以及首席法律顾问史密斯帮助对争论进行裁决。
2008 年春末,这两人在穆蒂的会议室中召开了长达四个小时的会议,让外部机构表达他们的担忧,其中包括美国互动广告局(Interactive Advertising Bureau)、在线出版商协会和美国广告代理商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dvertising Agencies)。
与会者之一、互动广告局首席执行长罗森堡(Randall Rothenberg)说,他担心Internet Explorer的拟议隐私保护功能不仅会阻止对用户数据的收集,还会阻止一些网络广告的发布。他说,这个功能看起来等同于发布侵犯隐私权的广告。他尤其担心的是微软可能会把这个功能设置为对所有用户的默认功能。
一名前微软高管说,还有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一些微软高管担心预设的隐私保护计划可能会威胁到广告业组织对它的支持,此前微软曾想召集这些广告业组织反对谷歌和雅虎(Yahoo Inc.)之间拟议的一桩广告交易。
美国监管部门最终阻止了交易。微软发言人拒绝就此事置评。
上述前微软高管说,他以前在微软从未经历受外界影响如此之大、与保护用户的优先任务相冲突的争论。
史密斯说,这是一场健康的争论,激情满怀的人们在充分分享信息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更好的产品”
2009年3月,当微软发布最终形式的浏览器时,隐私保护功能与设计者预想的大为不同。Internet Explorer要求用户启动阻止网站跟踪的功能“InPrivate Filtering”。这个功能并不是自动激活的。
此外,就算用户开启了这个功能,微软设计浏览器的方式也使得“InPrivate Filtering”不会永久性开启。每次用户打开浏览器时,都必须激活这个隐私设置。
微软还放弃了另外一个拟议的功能“InPrivate Subscriptions”。这个功能可以让用户进一步隐藏他们的网络浏览习惯,方法是自动阻止出现在隐私保护小组编制的“黑名单”中的、涉嫌对用户进行跟踪的网络地址。
微软首席隐私权策略师库仑说,外部人士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微软在隐私保护和广告利益之间实现了平衡。他说,相比当初刚从Internet Explorer小组的设计室中出来的样子,最终推出的浏览器是个更好的产品。
广告机构也很满意。美国互动广告局的罗森堡说,微软最后开发出了非常优秀的产品。
http://www.dfdaily.com/html/113/2010/8/4/504761.shtml
黑莓接受印度政府监管
作者 早报记者 是冬冬 发表于2010-08-04 01:19
位于加拿大的黑莓手机制造商RIM公司最近在中东和南亚地区“霉运连连”。
继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相继表示将切断黑莓技术提供的MSN、电子邮件、电子浏览功能后,印度《经济时报》3日报道,RIM已被迫同意印度安全部门监管其提供的通讯服务,以避免其在印度的业务遭禁。
据报道,此次RIM同意向印度安全部门提供企业邮箱服务的技术代码,在15天内允许安全部门监控私人邮箱服务,并在6至8个月以后允许监控聊天服务。
由于黑莓手机采用特殊的加密系统,并将数据信息保存在海外的服务器中,可以逃避当局监管机构的检查,颇受消费者青睐。早在2008年,印度政府就以担心恐怖分子利用邮件传输信息为由,要求RIM开放加密数据,之后RIM与印度政府达成协议,可以监管黑莓手机的私人邮件。
今年7月,印度官方以安全为由要求RIM公司、谷歌和语音工具Skype在15天内使情报部门能够对其提供的服务进行实时监控,否则将禁止其提供服务。
不仅仅是针对RIM、谷歌和Skype,印度政府上周发布了一部影响广泛的新规,要求涉足印度的海外电信设备企业向第三方检查机构提交自己的设备及严格守护的网络源代码。在印度的海外电信业高管已举行紧急会议,呼吁印度重新考虑这些法规。
印度有6.4亿手机用户,同时每月新增2000万名用户。目前,黑莓手机在印度拥有将近100万用户。
软件咨询公司Boston Software Forensics分析师理查德·史密斯(Richard Smith)认为,手机是最佳个人间谍工具,“这是一个逐步形成的威胁,当技术越来越先进时,安全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知名科技网站ZDnet博主萨克·惠特克(Zack Whittaker)则指出,在西方国家,政府完全有能力检查用户的信息和邮件,但没有数据表明拦截数据能有效防止恐怖袭击,“用户隐私也是一个热门话题,但我们需要考虑到底是国家安全重要还是个人隐私重要。”
美国政府昨日表示,对于阿联酋监管当局的行为“感到失望”。
“我们致力于促进信息的自由流动,”美国国务院新闻发言人克劳利(P.J. Crowley)说,“这是创新型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克劳利表示,这是21世纪民主、人权、信息自由和流动的重要因素,而阿联酋的举动可能开了一个危险的先例,“应该对新技术开放,让民众享受到高科技,而不是对某些技术进行限制。”
克劳利称,美国也向伊朗和中国表达了同样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