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红灯笼挂哪屋?


井市之民对他人的家事往往非常关心,尤其是当那些事情被想象成为和自己有点关系的时候。这种热情在现代被赋予很文明的称谓,叫做民众的“知情权”。

在民主社会里,决策规则就是多数人说了算,人多就是理。因此,知情权似乎有被无限放大的趋势,因为主张这个权利的是人数众多的大众百姓。也不管那个“情”是不是他人的私情,所以,知情权和隐私权现在处于激烈的博弈状态。

八卦爱好是有历史传承的。在一夫多妻合法的时代里,穷人对富人家里的事情就比较关心,比如富人有几房妻妾,比如红灯笼挂在了那个屋檐下,比如老爷子的遗产给了哪房的儿子了,比如……

因为有人关心,所以就有人投其所好。八卦材料也成了文学作品重头素材。过去的文学作品当中,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事情是一个主要题材。因此,在文化大革命的事情,这也被批评为资产阶级的文学,因此,那些以工农兵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也就成了新文学的方向。但是,对穷人家的事情的关怀终究还是抵不过对富人家的事情的好奇,富人的事情也就再次成为八卦的几乎全部内容。

 

富人有几套房子?哪套房子里今晚会亮灯?这些事情该不该大众去关心呢?在新闻娱乐化的现代,房地产问题的研究讨论也正在向娱乐化的方向转变。有人说房子要降价了,有人说已经降了很多了,有人说没什么变化,有人说要崩盘了,有人说不降还升呢,有人说……

http://news.dichan.sina.com.cn/bj/2010/08/05/195322.html 某网络论坛现在正在发起“晒黑灯”运动,要把富人家哪家亮着灯的事情晒在阳光之下公布于众。且不说论坛组织者能不能保证晒出来的照片是否一定是在最该开灯的时候拍摄的,即便是,也不知道这个活动要证明什么,是要证明一栋大楼的亮灯数量和它的价格有某种因果关系吗?

一栋大楼的亮灯数量真的和它的售价有关系吗?一件商品的价格从来都不是问题,或者说它仅仅是买卖双方之间的事情,而非大众话题。协商成交了,说明对交换双方就是两厢情愿的事情。用《西方经济学的终结》里的理论说就是“交换与第三方无关”。关键是获取它的方式是否合法。晒黑灯照的朋友能否说明那一间黑灯的房子就是非法所得?如果不能说明它是非法被拥有的,它的主人没有让它亮灯黑灯的自由和权力吗?

如果亮灯越多就说明价格越合理,那么把所有房子都亮着灯是否可以作为房产商促销房子的一个窍门了?房地产商就可以用多开支一点点电费的方法来平抑大众对房屋价格的不满情绪了,这大概是一个非常经济有效的维持社会和谐的法子了。(不过,房地产商恐怕也不会考虑这种促销方法,怕就怕买房的人看到万家灯火以为楼盘已经售罄呢)。

 

空置率是一个问题吗?私有社会里的住房,历来都是“有人没房住,有房没人住”,并非今日的特产。或者说,空置率是一个值得大众讨论的话题吗?是才怪呢!在一个私有权至上的时代里,人们真正关心的是产权是不是属于自己。而对他人的房子是住人还是空置,都属于对大红灯笼挂哪个屋的关心是一种性质,和真正要表达的意思相去甚远。

当年的一个傍晚和朋友走在深圳的深南大道上,一眼望过去,万家灯火,但是朋友还是叹息道,这么多窗户没有一扇属于自己的。那万家灯火的繁华景象和现在的“黑灯照”样,在穷人的心中起到的作用毫无二致。只要穷,比自己富裕的人家里亮灯也好、黑灯也罢,又有什么区别呢?

富人当然住好房子,穷人当然住廉价的房子,但富人家里灯亮的多?还是穷人家里灯亮的多?这恐怕很难说。过去有谚语说:富人饭量大,穷人瞌睡多。乍富之人有了钱,首先满足口腹之欲,从过去一日两餐食不果腹变成大鱼大肉海吃海喝一日数餐,一直吃到大腹便便。而穷人没有钱,不要说大吃大喝,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早早睡下,既可以在睡梦中节省粮食,还可以节省灯油钱。

不过那是过去,人们活动的场所主要在家里,现在不同了,人们富裕起来之后不再坐在炕头大吃海喝了,而是选择在外头过丰富多彩的夜生活,下馆子泡酒吧去夜总会k歌。即便是一般的市民,也去露天广场跳个不需要买门票的秧歌式的交谊舞什么的。那么在外过夜生活的人会不会把家里的等也亮着灯,以显示自己的富有呢?应该不会吧?

还有一问:出门拍摄别人楼房的黑灯照的时候,网友自己家里的灯是继续亮着还是关灯后再出门?

 

其实,空置率的计算范围还可以缩小到一个家庭。你家里有几间房?是全家挤在一间里?还是父母孩子各自有房子?还是带有书房和厨房、餐厅、卫生间?如果有,是不是每间房都会亮着灯?家人集在客厅共享天伦看电视的时候,卧房是不是还亮着灯?或者客厅也同时亮着大灯还特意把窗帘打开?

现在的城市住房,合理的设计一般会把朝向街道的一侧设计为不常用的厨房、餐厅、卫生间等,而把常用的功能区放在朝向小区内的另一侧,这样可以增强私密性和避开街道噪音。当然,这也就从外部看来开灯率并不高。我住的房子是一个十几年的旧小区,但是我下班回家时楼上也没有几家朝街的窗户是可以看到灯光的。

广厦万间夜眠七尺,家里的空间并不是每一立方米都时刻被利用着的,城市快节奏生活甚至有使得住家“旅馆化”的倾向,公寓式楼房热销就是例证。如果我们自己不能保持自己家里每一平米都时刻处于被使用状态,不能保持每间房都常亮灯,那么我们为何还要购买七尺之外的面积呢?推而广之,人们有钱的话,是不是可以多买住房用于只是有时才有用的目的,如度假或候鸟式生活?

有人说任志强偷换概念,把计算空置率的分母设成以全国住房。其实本来就没有官方的空置率指标,何谈偷换概念?家里的面积宽敞到什么程度可以谈得上是“空置”?如果去计算某间空置房的空置率,那一定是百分百了。

 

就算是换一种方式证明任志强不承认的空置率数据确实是真的,又怎么样?法律规定不可以买了房子不住人或者买了房子一定要定时亮灯吗?法律限制投资于住房了吗?过去有“投机倒把罪”,现在并没有“炒房罪”。在一个崇尚法治的社会里,部分公民从事法律不予禁止的活动不应该成为万众讨伐的对象。

 

问题的真正根源不说大家也心知肚明。穷富两极分化是把市场化推行到无孔不入的地步的必然结果,在无限制地推行私有制下的市场化的国家里无一例外。财富只会在有支付能的私有者之间转换和流动,没有一样有价值的东西会通过市场的方式转移到穷人的手里去满足穷人那种被经济学称之为“无效”的需求。

 

人穷了,看世界自然心情不好,对一切都难免心怀不满,亮灯会引起嫉妒而借以发泄牢骚,黑灯同样会引起反感而表达不满。但是不满与牢骚并不能解决穷的问题,还是想想这个身处其中的制度本身有什么不满,或许这个制度的推行也有你的一臂之力呢。

 

还应该看清的一点是,某些人的境地是因为他赞同的这个制度造成的,而他的不满仅仅是因为两极分化过程中自己被分化到了穷的那一端,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