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是江苏省丹阳市的一张名片,到过这里的人恐怕都会对营业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中国(丹阳)眼镜城和客满为患的钱福林8号配镜中心留有深刻印象。
在丹阳繁荣的眼镜交易市场背后,是上千家从事眼镜行业及其相关配套工贸企业,在这些企业中不乏万新、东方、明月、唯尊、鸿晨等一批在国内乃至在世界上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代表。他们的发展不仅代表着丹阳眼镜业的历史,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眼镜业的成长史。
一切从“窝棚眼镜厂”开始
丹阳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但是由于晚清之后水旱连年,使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打击。建国后,丹阳曾先后创办了制绳、五金、制鞋等集体工业企业,但是进入文革后,这些人民公社和生产队企业均遭到了批判、限制,发展严重受挫。
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一批从上海、苏州眼镜厂下放返乡的技术工人在社队的组织下在丹阳的司徒镇、大泊镇开始尝试进行眼镜制造,迈出了集体创业的第一 步。由于当时对眼镜的生产技术和资金投入要求都不是很高,同时整个市场货物严重短缺,所以市场需求非常旺盛,整个眼镜产业呈现产销两旺的态势。
从这些小型的、原始的创业尝试开始,丹阳渐渐出现了一个新兴的产业。同时在这个时期,中央由邓小平同志主持工作,大力发展全国经济,相对宽松的环境也 促进了社队企业的发展。在“窝棚眼镜厂”的带动下,丹阳的眼镜厂也在多个社队兴起,眼镜厂从一厂排号直到十几厂。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1973年3 月,司徒镜片厂成立,当时有员工26人,全年年产值3.1万元,而这家当时仅有26名员工的企业就是现在全国最大的眼镜生产企业镇江万新光学眼镜有限公司 的前身。
到了1979年,这家司徒镜片厂更名为司徒眼镜厂,同时扩大了厂房规模,1982年,这家企业年销售收入已经超过了一百万元,并同时更名为了丹阳县眼镜一厂。
与此同时的几年,随着政策的放宽,特别是允许私人办企业后,丹阳一些集体企业的技术人员、销售人员纷纷离厂兴办企业,并逐步形成了由眼镜原料配件、镜 架制造及电镀、镜片生产及加硬镀膜、眼镜机械、镜盒生产、印刷、包装等企业组成的一个较完整的产业链条,丹阳眼镜产业从此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在激烈竞争中突围
进入80年代后,随着丹阳眼镜产业的不断发展,全国各地的眼镜商贩从四面八方来到丹阳进货,一时之间丹阳眼镜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为了更好的规 范市场,1986年,当地政府在丹阳火车站附近先后建立了华阳、云阳两大眼镜市场,丹阳一下子成为了中国眼镜的集散中心。
在丹阳眼镜市场不断壮大的同时,丹阳的眼镜生产企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丹阳县眼镜一厂在1984年更名为镇江市眼镜厂,并同时被列为轻工部全国眼 镜行业的骨干生产单位和中国眼镜协会理事会成员。1987年,镇江市眼镜厂经过企业内部资源与机构重组,更名为镇江眼镜总厂,下设9个分厂和新目、万新两 家公司。到了1988年,经镇江市计经委批准,镇江市眼镜总厂与香港万顺电子实业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镇江万新光学眼镜有限公司,今天在全国眼镜生产企业 大名鼎鼎的万新公司经过15年的发展,终于正式成立。
时间进入到了90年代后,随着温州、广东、厦门等地眼镜产业的相继崛起,国内眼镜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能在各个眼镜基地里做到一枝独秀,丹阳眼镜面 临着巨大的挑战。不过挑战的同时往往蕴含着机遇,丹阳眼镜生产企业正是很好地把握了这一机遇,以眼镜博览会为契机,带领丹阳眼镜产业成功突出了重围,另辟 出一方天地。
当时,丹阳眼镜协会牵头组织每年春秋两季的上海国际眼镜博览会和北京国际眼镜博览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来中国采购眼镜产品。以万新公司为代表 的丹阳眼镜生产企业没有错过这一机遇,从第一届博览会开始就积极参展,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零距离接触,这不仅为他们带来了可观的订单,同时也开阔了他们 的视野,获得了许多实用的业内信息。
本文出自《中国质量万里行》201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