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环境外交中争取最大的国家利益


      摘要:环境外交也好,整个国家外交也好,不是为了让外国人舒服,而是为了争取最大的国家利益。我们在意识形态上与西方是两个阵营,中国国际形象的好坏并不取决于环保。当务之急,不是我们怎样寄希望于利用环保改善国际形象,而是怎样避免外部势力利用环保来达到别的目的,其中最为根本的是怎样用我们的硬力量争取更多的环境资源,为此我们要和发展中国家捆到一块,既有正义,也有力量。  

  一、环境外交的最大问题是让步太多  

      目前,中国在环保问题上受到很大的国际压力。对于环境外交来讲,主要有以下两个大局:

      1.不能吃子孙的饭

      所谓吃子孙的饭,指的是:你不能为拍外国人的马屁,图外国人一时的高兴,欠外国人的账——现在让步太多,到时候我们自己甚至说我们的子孙会兑现不了。有人讲,我们先答应了,到时候不做就是了。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如果随便毁弃与外国达成的条约,你的损失是很大的——一个人说话不算,老撒谎,是不是在道德上有问题?同样,你一个大国如此成了什么了?所以,在环境外交上有些东西,我们一定要争。比如,在排放量问题上,人均的概念一定要争,不讲人均就活不下去。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科学道理,如果一个人一顿吃一碗米饭足够的话,10个人吃一碗米饭他自然就不够。如果你不讲人均,一个人吃一碗,10个人也吃一碗,这个道理讲得通吗?同理,在六个中国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加在一起都不及一个美国人的情况下,他们又有什么权利指责中国?

      2.要讲历史积累

      很简单,如果不讲历史积累的概念,会有两大影响:一是,不允许我们发展了——谁以前先抢了就发展了,后面的就不准发展了。二是,鼓励现在拼命地排放,以后的问题再说。显然,肯定要讲历史积累,要算历史账,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大伙儿有一个长期的考虑。相反,如果不考虑历史积累,就是奖恶惩善,鼓励人们更快地破坏环境。像这样的理由都是可以拿得出来在国际上讲的,我们也一定要讲。

      当然,我们的国家还不是最强的,必然要考虑跟外国的关系,但是我们要在可能的范围之内,尽量地争取更宽松的条件。至于这个宽松的条件,我们是不是都用起来,那是另外一个问题。比如,我们争到了吃100碗饭的权利,可能我们确实吃50碗就够了,但是这100碗我们也要争,也许我们能在国际上争取来的限值更高,这个可以,没问题。但情况要是反过来的话,就成了一个说话不算数的国家,这就不好了。如果在外交方面我们走上了这样一条路——一方面大肆拍外国人的马屁、让外国人高兴,外国提什么条件我们都答应;另一方面我们又兑现不了——我们就成了一个小丑、一个流氓,而且是一个没有骨气的流氓。这不可取,而且很丑恶。因此,我们宁可开始的时候硬一点,但是我们答应的,一定要遵守。  

  二、中国国际形象的好坏不取决于环保
  

      我们必须认清,中国的政治制度跟西方不一样,西方社会对我们不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此。现在整个国际社会,是在冷战中胜利的另一方占大多数,那些大国都是这样,你说你不跟他们打意识形态战,但人家就是要跟你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现实。所以某些西方大国对你这样一个排斥的态度,并不是因为你在环保上硬不硬、软不软、答应了多少条件,也不是因为你老百姓吐没吐痰、排没排队,根本就不是这些原因。这样的国际现实决定了,在环保等问题上你拍多少马屁都改善不了他们的态度,在这方面我们就不要存太多的奢望了。比如这次我们在西藏问题的处理上,有些专家认为,我们封锁消息的时间太长,西方媒体的假照片流传之后,我们才拿出真的来。这种做法对不对呢?我们的做法显然是有不对的地方,能改进我们就得改进,但是有一条,你不能认为这些都是技术问题,只要这些技术问题解决了就没问题了,西方人就站在我们这边了,这是纯粹的胡说八道,这是不可能的。技术问题解决了,情形可能会稍微好一点点,但大局是扳不了的。

      我们有很多自以为很懂实际上并不懂外国的专家,以为我们领带打得整齐一点儿,有礼貌一点儿,或者在环保上形象好一点儿、多让步一点儿,外国人对我们的印象就好了,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如果要讲这些东西的话,我们现在做的已经很好了,比别人做的好得多了,为什么不管用呢?西藏这个事儿,让人明白:第一,西方国家如果不是把我们当作冷战中的敌人的话,可能真的不会这样做;第二,我们不硬气:我们已经让步那么多,国际形象改善了么,还不是没改善么,这还不能说明问题么?明摆着一个事实,这套哲学是失败的,这明显地不管用。当然,这样的专家可以说,如果我们不这么做,情况会更坏。但从西藏这件事上我们就能看出来:坏不到哪儿去!这样的专家总是强调什么软战争,这次的软战争打到国外了吧,但你没有打赢的可能。

      当然,在压力太大的情况下,我们一点让步也不做是不可能的,但一定要在现有的硬实力下争取的越多越好。不要指望打赢什么形象软战争了,中国国际形象的好坏不取决于环保,不取决于在环境的国际谈判桌上我们让步多少,主要是因为我们在意识形态上跟他们是两个阵营,我们在意识形态上挂免战牌,人家是不挂的,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现在不是我们出去怎么利用环保改善国际形象,而是人家到你国内来,要利用环保这个问题打击你、控制你,削弱你的力量。很明显的,有些环保组织就是从国外直接拿钱或者是国外势力直接组织的,这个背后情况就很复杂了。那么,怎样避免外部势力利用环保来达到别的目的,怎样在环保问题上跟外部势力争取中国的民众?还是要考虑怎么在国内打赢这场仗,而不是在国外,后者你没有打赢的可能,至少现在。  

  三、绝对的环保主义不可取
  

      就环保而言,国内有两个方面的情况并存:一是,在具体做法上,不环保是主流,因为经济要高速发展,大家要争先发财,官员说我先要GDP,绿色就先放放吧。那要不要教育要不要改?当然要教育当然要改,要让人们真正的有环境意识。二是,绝对环保主义的增长。

      不环保与绝对环保并存,这非常可怕:一方面拼命地污染环境;另一方面污染别人怎么都没事儿,涉及到自己沾一点儿都不行。这不整天得打么,这国还有宁日么?这个社会别说和谐运行了,根本就没法运行。PX在厦门不能建,搬到漳州就完了么?在台湾公投这么紧张的局势下,2008年3月17日漳州反对PX项目在游行。3月14日是西藏民族问题,3月17日是环保问题,这都是巧合么?不排除组合拳吧。再有,像北京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厂的问题,是不是要在北京市产生区域的纠纷和矛盾呢?垃圾处理厂朝阳区不能建、海淀区不能建,远郊区县就能建么?人家的地也是地,你的地要升值人家的地也要升值啊,这打起来还有完么?那北京的垃圾怎么办呢?还有,像电子垃圾回收处理的问题,我们就是处在这个经济发展阶段,电子垃圾肯定是要回收处理的,因为里面能提炼出黄金、白银、锡等多种稀有金属。如果不回收处理,锡恐怕都不够用,只是手机电子线路板焊接就得用多少锡?毕竟咱们还没阔到日本那种程度,可以把电子垃圾运到其他国家去处理。那我们怎么办?光说漂亮话是没有用的,这些东西就是要实事求是。

      的确,在环保上很多不该犯的错误,我们都犯了。现在很多环保布局方面的错误,欧洲在20世纪50年代都不会犯,但我们在八九十年代就犯了。好比说有100个方案,你要找着最好的一个不容易,但你要瞎猫碰死耗子碰着最坏的一个也不容易吧,而我们偏偏就是用的最坏的那一个。这一方面有政府的失职,另一方面我们实在是压不下来,如果都压下来,我们就要没饭吃了。在第一种情况下,如果国外和本国民众对政府提出反对,完全正常;但在第二种情况下,你就没办法。这两种情况怎么分开:第一种情况就是要问责,该处理就得处理,该检讨就得检讨;在第二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就是要说清楚我们所面临的这样一个现实处境,中国可以为环保而牺牲一定的发展速度,但不能承受绝对环保的要求。厦门PX事件之后,有些媒体出来欢呼说这是民主的进步,但是你要知道,像这样的大话我们都可以讲,可是在硬的物理条件下,我们撑不下去。在这样一个情况之下,民主也好、专制也好,进步也好、不进步也好,这些话都是虚的,都得往后放,我们还得活。现在就是没有这碗米饭我就活不下去的时候,你先给我弄碗米饭我吃了,先别扯别的。但我们现在没有这种紧迫感,不要化工厂我们不是也没事儿么,我们可以花钱买啊!现在,这些东西我们都从发达国家进口,即使我们先不讲安全问题,说人家不卖给我们怎么办,只考虑一下我们将来用的更多的话能不能全进口,全进口是什么样的价格?我们要花多少钱去买?我们花得起花不起这个钱?如果我们要花这么多钱,我们人民的生活还能不能改善?  

  四、做有理有力的环境外交  

      1.在环境外交上,要充分认识我们国家的力量

      环保,根本就不是什么道义的问题,说西方国家人民意识很强所以环保做得好,这我们一定要讲清楚,不是这么回事儿。环境外交就是在争环境资源,西方国家想争更多的环境资源他们自己来享受,我们当然也想争更多的环境资源我们自己来享受,这都一样。既然大家都想要,这就有一个实力大小的问题。中国实力虽然不是最强的,但现在外交上存在的问题,最主要的并不是“我们实力不强所以我们争不到”,而是不管是精英还是公众,认识不到我们的国力而让步太多。实际上我们并没有那么弱,这与外国人对我们的认识都形成了特别鲜明的对照。有个例子,2007年10月中旬,应法国France24电视台和美国《国际论坛先驱报》的请求,法国一社会研究所在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英国和美国开展了一项民意调查,被询问者包括上述国家16岁至64岁的6645名居民。根据民调结果,世界上第二号强国是中国。持有这一观点的被询问者在各国的比率分别是:法国93%,美国90%,德国和英国87%。调查换到中国,让我们中国人自己排,我们把自己排到10位以后。外国人对我们的认知是不是太高了,有可能,但最起码不像我们自己对自己认知的这么低。包括外国人对我们的认识本身,也是我们的一种力量。我们是有力量的,要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形象这个事儿,打不赢,因为人家始终要把你当作意识形态的另一方,但就凭我们是世界经济发动机这一点,我们的硬力量也摆在这儿了,外国人也得承认。凭我们这个硬力量,我们在环保上尽量争取是可以的。

      2.大力促进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在环境外交上,我们当然要联系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比如印度、巴西、墨西哥,等等。虽然在其他问题上,印度跟中国是竞争的,但在争取环保的国际利益问题上,印度跟中国有特别多的共同利益。据我了解,印度在这方面比中国做的要好得多,现在我们代表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争取环境资源中所做的贡献,远远不如印度这样综合国力不如我们的国家,我们应该感到羞愧。印度的科学院曾针对西方国家指责印度破坏环境的说法,做了大量的针对性的研究工作,以极有力的数据反抗了西方国家,而我们,拿不出这样的论据。在争夺世界环境资源的战场上,在应该据理力争的时候,我们基本上是站在旁边看,站在前面争的是印度等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个状况一定要改变,这当然要看你有没有这个钱,有没有这个技术,但更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这个意识。我们现在无论社科课题还是自然科学课题,经费经常上百万、上千万,我们为什么不能拿出钱来像印度这样搞一搞,就可以据理力争。从促进国际环境公平的角度来讲,我们要大力地促进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应当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在这个问题上,战线很鲜明,这不是意识形态战线,是国家利益的战线。  

  结语
  

      环境外交也好,整个国家的外交也好,不是为了交流,不是为了让外国人舒服,外交就是为了争取国家利益。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让外国人舒服,那是我们为了国家利益需要让外国人舒服;如果我们的国家利益不需要让外国人舒服,那外交就要让他们难受。争取国家利益是外交的一个宗旨,环境外交当然也不例外,有了这个宗旨才能做其他事情,不管我们在国内怎么严格要求环保,在国际上我们就是要争取更多的环境资源。西方国家已经拥有了跟他们的人口不相称的资源,却还想要更多,这样的话,发展中国家就没办法生存。这个道理一定要讲明白,所以在争环境资源的时候,我们正义在手。当然,这个世界不完全讲正义,他也要讲力量,我们发展中国家捆到一块儿,这个力量,西方国家是不能小看的。

                                 200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