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北京家居业一起成长


    这段时间在做两件事情。

    一件事情是准备访谈当年打U-2飞机的有关背景。为此,查阅一些资料。偶然发现,台湾的U-2飞行员叶常棣在U-2被大陆击落、自己被大陆俘获后没几年就获释,当过农民、当过汉阳兵工厂工人,受命翻译过关于F-16战斗机的文章,而后又被调往武昌的华中工学院教课,还给钱伟长任主编的《中国流体力学》月刊英译中文论文。我感兴趣的是,这个意外的偶然发现,很可能说明钱伟长做过一些可能我们一般人不知道的事情,因为以钱伟长的背景,他不可能不知道U-2飞机的价值。

    不过,这件事情只是个人兴趣而已,而且由于可能涉及到国家秘密,也不想过多的关心。只是借此说明钱伟长确实在为国家做贡献。

    本博客想重点说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自从去年开始,我将很大的一部分精力和时间用于研究家居流通业的品牌管理和视觉管理,我觉得不深入研究家居行业规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的图片方向是,和一个设计师合作,为一个北京知名卖场做的视觉规范与传播方案。今天,报纸版式方案终于得到认可。

    其实,严格的讲,我们的方案,卖场的老板早就认可了,主要是争取财务老总也承认我们。

    财务老总为什么怀疑我们的实力?我和财务老总之前并不熟悉。后来得知,财务老总曾经付出一大笔费用和一个设计公司合作,而这个设计公司的设计很不中用。财务老总从此“十年怕井绳”。

    另一方面,和我合作的设计师又怕把方案给这个卖场后卖场不付费用。我了解这个卖场的老板,但又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设计师,我知道,所谓合作,对于年龄较大的人来讲,其实是合作信任程度。而信任不是一天能够建立的,更不是嘴上讲讲能够建立的,必须要有看得见的方案。  

    所以,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做设计师的工作,包括等待。我告诉设计师,财务总监让我们拿出具体方案,表明财务总监已经尊重老板的判断;要看我们的方案,对我们半信半疑,其实已经表明了和我们合作的愿望。所谓褒贬是买家。财务总监要求我们在标牌、报纸版式及报纸内容方面拿出方案,其实是已经提出了合作内容。财务总监不是设计师,空间想象力不能和设计师相比,所以要看具体方案也是可以理解的。

    上个月底,我们终于拿出了卖场室外导引标牌的设计方案,财务老总倒是认可了,但明显感觉舍不得不久前已做的那些牌子。我能够理解财务老总想省钱的出发点,但设计师很受打击。又是好一顿安慰。到昨天,又设计了招商和预热宣传的几个版式,给市场部的领导审阅,得到认可,再去给老板看。老板正忙于人事调整,让我今天去。今天上午去的时候,老板很爽快,说他讲的事情说过一遍就够了,让去找财务老总协调。找财务老总,照例是一通等。我也习惯了,不仅是因为身份转换后,心态变了,而且知道财务老总本身就忙。这些财务老总看了我的方案,没怎么批评,还说了一些其它的好话,虽然没明确表态,但也没像前几次那样的应付我,我感觉到有门。

    下午6时,正在家正上网,集美的一个设计来电话,说财务老总让我把有关设计稿的PSD文本给她。我听了,还有些不相信这么快,就给财务老总打电话确认,财务老总确认了,还说觉得我们的设计稿好,就马上采用。听了财务老总的话,我终于确认,财务老总迈出了由半信半疑到认可我们的第一步。

    对我来说,这件事标志着我和设计师的合作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可能会成为我们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因为设计师大多很主观,很难与别人妥协,我们虽然也有各自的保留,但彼此能够有基本的信任,而且合作的目标和分工都很明确,我们都能清醒的看到自己和对方的长短处,并且同意用自己的长处和对方的长处合作。

    我们为什么能走到这一步呢?从设计师来说,专业上的优势是能从实用的角度做平面设计;能力上的优势是保持自己想象力的同时,竟然有相当的概括能力和文字能力,因而能够与市场人员沟通;而我,不仅熟悉媒体,而且做过设计公司的市场总监和杂志主编,所以,也能与设计师沟通。所以,我们的平面设计,色彩、图形、文字能够明确的体现企业的市场目标。

    北京的家居业正面临又一次大的变革,尤其是家居卖场,马太效应越来越加速,再按照之前的成功思路,很可能会稀里糊涂的死掉。我之前的研究早就发现,今年是北京家居业战略调整三年期的最后一年。所以,我一直在摸索改变。这次的方案被认可,虽然还只是初步的,但让我们看到的明确的方向和路径,对于我今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表明,我们终于搭上了最后一班车。

    因为还没征得同意,所以,没写出这家卖场的名字。

    特记下,留作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