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泽国先生就“平遥涨价”接受广州日报专访


原文刊载于2010-08-03 广州日报,记者/罗磊

广州日报: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0-08/03/content_1046038.htm 

人民网:http://env.people.com.cn/GB/12329954.html 

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travel/2010-08/03/c_12401873_2.htm

     今年以来,国内景区门票“涨”声一片。上月19日,山西平遥举行门票价格调整听证会,票价由100元调整到125元,参加听证的25名代表有24人赞同调整方案。此举在旅游界引起关注。今年国内多个景区陆续提高门票价格,如武汉黄鹤楼门票由50元涨至80元,青岛崂山景区涨价30%左右,云南民族村门票价格由70元上调至100元,山东三孔景区联票由150元涨至185元。2007年国家发改委曾规定景区门票价格的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因此,2010年将有更多“解禁”景区计划涨价。如何看待“平遥涨价”的市场现象?笔者近日就此问题接受广州日报专访,主要观点如下:

    1、目前已涨价或拟涨价的景区绝大多数属于观光型景区,行程以一次观赏为主,缺乏更多延伸的旅游产品,盈利模式单一,因而整个景区以门票经济为主要收入来源。其实,中国大众旅游已经从观光型逐步转型为休闲度假型,对旅游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目前一些景区还没有把“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仍囿于“圈景”式开发,单纯把旅游资源围起来以收取门票。“门票”成了“铁饭碗”,要么在景区内增加收门票的点,要么借门票涨价谋利,导致游客的极大不满,还可能会把许多游客拒之门外,实际上限制自身发展,其实应该在围墙之外想办法。

  2、中国旅游业已进入高速发展期,呈现出产业转型、升级、融合三大发展趋势。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从单一的“圈景式门票经济”转变为深度精品旅游的“大旅游模式”,旅游业由此从资源时代进入了财智理念和产品新时代。在有好资源的同时,一定要同步升级产品和配套,提升景区规划和产品设计的水平,增加游客的丰富体验。单纯涨价只会引起更大的反感。

  3、旅游景区的正确选择,应是摆脱“门票经济”的桎梏,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配套、抓好相关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加速推进旅游业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逐步形成以旅游企业为基础,社会其他各类企业为补充的产业集群。

  4、门票涨价只是一种手段,关键还应该多做“留住人”的文章。旅游由“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构成,一个地方要想发展旅游业,首先应该考虑如何把人吸引过来,然后启动城市各个环节的服务系统,如宾馆、饭店等,以此实现旅游综合效益。但是门票价格过高,让人望而却步,往往抑制了人们出游的欲望。

    5、当年周庄旅游门票涨价,却做大了竞争对手乌镇,市场教训深刻。2004年9月,周庄将门票由60元提高到100元,在国内旅游市场引发了一场“周庄风波”,景区和旅行社因价格引起的冲突公开化,并由此引发了客源市场的新变化。按照市场逐利的原则,许多旅行社以变换线路,诱导游客等方式回避利薄的线路。有的旅行社见缺乏赢利空间,干脆放弃对周庄的线路推介。 最终,由于周庄附近水乡众多,乌镇后来者居上。结果证明,如果不培养客源市场,不依靠游客量的增加提高景区效益,通过涨价谋取高额利润,只是一种短视行为,也违背了市场规律。 

    6、丽江做大产业链的成功经验,值得国内景区学习借鉴。 丽江在10年前,只有1万张左右床位,而现在的数目是8万张左右。现在到丽江,从数十元的民居到上千元的国际大牌酒店都有,游客选择众多。另外,除了丽江古城之外,丽江又开发了束河古镇等景区,适合游客度假和购物。玉龙雪山在成功创建5A景区之后,以“大玉龙”的品牌概念整合了八个景区,增加了景区的游览内容,延长了游客的滞留时间,游客在雪山上还可以观赏《印象·丽江》等文化演出。

  相比之下,这次要涨门票价格的平遥,在很多配套设施方面依然不够成熟,游客知晓度低。在景区内容没有改变、品质没有提升的情况下,平遥提高门票价格的举动是不明智的,不利于景区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