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如何成为钓鱼工程的奴隶
钱老走了,留下“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又一位钱老走了,留下“钱式办学理念”——“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对现存教育制度的拷问,是对高教体制的反思。
在逼近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目标的同时,高等教育经费不断增加。但我们的大学在干什么?一会儿是要建世界一流大学,大幅度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圈地建楼,高薪引进海内外人才,增加海外论文发表量,一会儿又是搞“211工程”、“985工程”;一会儿是评选“长江学者”、 “跨世纪优秀人才”、“新世纪优秀人才”,一会儿又是申报重大攻关课题、重点科研项目;一会儿是本科教学评估,重点研究基地评估,一会儿又是申报博士点、硕士点……
入选这些工程、项目、基地,获得招生权,就等于获得经费,获得“声誉”!在名利驱动下,校长们、教授们急匆匆攻关的脚步,成了高校看不见的风景;请杂志主编吃饭、参加“研讨会”,以期在高水平杂志发表,拼凑科研成果,托关系,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高薪聘请海内外“人才”,组织申报队伍,成了高校、教授们压倒一切的事业、常规性的事务!高校、高校教师们忙得不亦乐乎!大批教授就像狗一样,哪里有肉就扑向哪里!今天还在研究“传统文化”,明天就申报“三农问题”课题;今天还在讲授“中小企业问题”,明天就去申请“跨国公司战略分析”项目……
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调着大学、教师的胃口,如同钓鱼工程,让大学、教师每天仰望着诱饵,蹦着高去够。这样的高校管理制度和体制,何谈独立精神,何谈创新精神?尽管一些大学在校训中冠冕堂皇地标榜“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精神,自由思想”、“ 思想自由、兼容并蓄”,也只是装潢门面的口号,大学与大学精神渐行渐远渐,大学与大学的独立、创新风骨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