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从泰山机械作为今年首家新股IPO申请被否算起,截至8月初,欲在沪市主板与深市中小板上市的企业共20家的首发申请被证监会发审委否决。除了海南橡胶欲登陆沪市主板外,其余19家均选择在中小板挂牌。
新股IPO首发申请被否,本是件平常的事情。证监会发审委的公告表明,有时候某次上会企业全部被“毙”的也并非罕见。只要上会企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被否亦是大概率事件。而问题则在于,透过那些被否的企业,我们更应该关注什么。
对于被否决的原因,尽管发审委一般都不会进行事后解释,但市场仍然能够从中找出端倪。如泰山机械由于存在去年业绩大降、应收款比重骤增以及存货持续高位等三大软肋,最终被挡在资本市场的大门之外;海南橡胶则因为近几年净利润持续下滑,再加上当初改制时不彻底,而与资本市场无缘。综合来看,拟上市企业的盈利能力、主体资格、独立性的问题是被否的三大主要因素,另外还表现在企业运作、信息披露、募集资金运用、经营模式等方面。
截至8月6日,今年在中小板挂牌的新股达131家,尽管其中或许存在通过包装、粉饰业绩达到上市目的的企业,但毋庸置疑,至少这些企业通过了发审委这道关卡。而从中小板挂牌上市公司与首发被否的比例来看,显然获得发审委认可的更多些。
新股发行上市,作为中介的保荐机构与律师事务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保荐代表人与相关律师能否真正做到勤勉尽责、客观公正,对于发行人能否实现上市以及挂牌公司的质量可谓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然而事实却是,中介的表现并不能让市场满意。
有统计数据显示,自去年IPO重启以来挂牌的297家公司,今年中期业绩变脸的达45家,占比超过15%。如果只是少数公司的业绩变脸,或许个中有偶然的因素在内,但高达15%的“规模”,只能说明中介机构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重启IPO之后,在市场化的大旗下,新股发行呈现出“三高”(发行价格高、发行市盈率高、超募资金高)的格局,由于中介机构的承销费用与新股的融资额紧密挂钩,意味着发行价格越高,其承销收入就越多。同样意味着只要新股能够成功发行,中介机构就可获得一笔不菲的收入。正是在利益的驱使下,某些中介机构丧失了基本的原则,唯利益至上。
针对券商的保荐业务,证监会相关负责人曾指出主要存在诸如尽职调查不到位、申请文件与信披质量差、以应付审核机构的心态申报项目甚至抱着“闯关上报”的心态等问题。说白了,就是保荐机构只维护发行人与自身的利益,而将整个市场与投资者的利益远远地抛到脑后。
如果说《公司法》、《证券法》是涵盖资本市场的“根本大法”的话,那么《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堪称企业发行新股上市的两个“纲领性文件”。事实上,只要中介机构严格按照两个“纲领性文件”来操作,像苏州恒久“专利门”等闹剧都可以避免发生,像浪费市场人力、物力与财力等现象都可以避免出现,可事实又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