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满园春色关不住——禅师语录诗偈选析(8)


明月藏鹭--千首禅诗品析

                  满园春色关不住——禅师语录诗偈选析(8)

 

无际明悟(一首)

走马灯

团团驰走不停留,无个明人指路头。

灭却心中些子火,刀枪人马一齐休。

品析:无际明悟禅师,四川安岳人,为明代中前期著名高僧,明英宗曾召入北京,登坛说戒,被敕封为“宗师”。借物说法是禅宗的拿手好戏,这首“走马灯偈”,如稍加细品,便觉其中意味无穷。

“团团驰走不停留,无个明人指路头”稍上年纪的人,当年一定看过“走马灯”。一个透明的环状纱屏,上面画上人物、花鸟、走兽,中间点燃一盏灯,环状纱屏就不停地转,决不稍息,真的是“团团驰走不停留”。人们在世间,不也是如此么!一辈子汲汲碌碌,又忙个什么呢?没有“明人”指路,只好茫然地了此一生了。

“灭却心中些子火,刀枪人马一齐休。”对走马灯而言,只要里面的火烛一灭,就会停止转动。而世间众生于红尘奔走,就是因心中的“无明火”在作怪。若能把心中的“无明火”灭却。那世间的“刀枪人马”,的确可以“一齐休”了。所以,高明的禅师的法是活的,心是活的,随所在处都可以为人们昭示大法,让人体会,并产生修行的信念。

 

 

憨山德清(八首)

五台山龙门独坐

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

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

品析:憨山德清(15461623)禅师,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他行解相应,信证如一,在明末惨刻腐败的环境中,不阿权贵,以卓绝的修行和成就,成为了中国佛教史中光照千秋的人物。

 这首诗是他于万历三年(1575)在五台山龙门参禅入定时豁然大悟后所作,其经过略作一些介绍。据憨山大师自述说,他是那年冬天到五台的,“时见万山冰雪,俨然风慕之境,身心洒然,如入极乐国”,他就在这冰雪境中坐禅习定。“初以大风时作,百窍怒号,冰梢涧水冲激,奔腾如雷,静中闻声,如有千军万马出兵之状,甚以为扰。”虽是深山,却如此喧闹,但憨山大师非但不避,反而在最为喧闹的桥上去习定。“初则水声宛然,久之,动念则闻,不动()则不闻。一日坐桥上,忽然忘身,则音声寂然,自此众响皆寂,不复扰矣。”就这样,憨山大师在极闹之中,得到了极静之定。

过了几天,“一日粥罢径行,忽立定,不见身心,惟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现其中。及觉,则朗然,自觅身心,了不可得。”于是就作了上面这首偈诗。可见憨山大师当时的功行,的确是非常人可及,这一悟也来之不易。

“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就在那电光石火的瞬间,憨山大师一念脱落,生生世世扰动心神的源头——“狂心”,一下安静下来了,这时,他的眼耳鼻舌等内六根,与色声香味等外六尘融为一体,打成一片,再没有内外彼此之分了,是谓“洞彻”。

“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洞彻”就是翻身,而且身等太虚,如同把太虚空“触破”那样强行合一。这时,因无内外彼此,宇宙万象的“起灭”,既如自身血脉之动,又似乎毫不相干,总之是超然于其外,任从其起灭了。

过长安市题·其一

长安风月古今同,紫陌红尘路不穷。

最是唤人亲切处,一声鸡唱五更钟。

品析:明万历时,万历皇帝信道,而皇太后信佛,皇太后尊敬憨山大师,一度多次委托憨山大师操办有关佛事,这就引    起了万历帝的猜忌和不满。这时有道士诬告憨山大师贪污库银,万历帝大怒,憨山大师终被下狱。面对严刑,憨山大师坦然不怖,力陈实情,虽使万历帝感悟,但仍被发配广东雷州。这是憨山大师南下,经过南京“长安市”时所作的诗,共四首,今选其二首。

“长安风月古今同,紫陌红尘路不穷。”刘禹锡当年受权贵们打击,被贬迁多年,后来被召回长安,打击他的人或已去世,或已失势,因而作了一绝:“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知是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里,憨山大师借用“紫陌红尘”一句,对自己是充满了信心。是啊,“长安风月古今同”,红尘世间,是非荣辱,利害得失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故“路不穷”。既早已看破世事,对这不白之冤又何须在意。所以当紫柏大士要他上书自白时,他也婉言谢绝。

“最是唤人亲切处,一声鸡唱五更钟。”对于出尘高士而言,最厌恶的莫过于人舌是非了,最“亲切”的,莫过于自然的纯真无瑕了。在流放的途中,催人早行的那一声雄鸡之唱,也使人感到分外亲切。而与鸡唱同时的五更钟鸣,也给人带来一种惬意的享受。

其二

体若虚空自等闲,纤尘不隔万重山。

可怜白日青天客,两眼睁睁叹路艰。

品析:人们面对的是共同的世界,但“境随心变”,自己的境界与环境是相应的。豁达的人,周围都是祥和之气,惨刻的人,所到之处无不阴风缭绕。你若“体若虚空自等闲”,如果身心都如虚空那样,还有什么容不下、放不下的事情呢?见道之人如如不动,动亦如如,动静不二,所以对千山万水之遥,也只是如“纤毫不隔万重山”这样对待。从北京到广东雷州半岛,在当时步行,该有多么的艰难啊,何况还是作为“钦犯”,被押解而去,但这一切对憨山大师而言,不过是“不动步而到”。

“可怜白日青天客,两眼睁睁叹路艰。”世间之人,畏艰辛者多,敢于犯难者少。如同青天白日,道路明明白白,不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更不知随遇而安的道理,见到一点困难,就睁大眼睛说难。这样的人,真的是太“可怜”了。

南岳示弟子其一

底事分明在己躬,不须向外问穷通。

但能触处回光照,莫被尘劳困主公。

品析:憨山大师为一代高僧,对佛教修行具真知灼见,从无虚言,这十首示弟子们的诗,可以说是金玉之言,对一切修行者无不有用。今天仍有不少人喜爱禅宗,若以憨山大师这些诗偈指导,当获益匪浅。

“底事分明在己躬,不须向外问穷通。”“底事”即指明心见性之事,要见自己的佛性禅心么?既是“良己”的,哪里能向外寻求呢?洞山禅师不是说过“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殊”吗?这是不知多少代大师们印证体验过的真理,但一般的人就是信不过。“我也会有佛性吗?”真是令人无可奈何。这样的人,信不过自己,偏偏信得过什么“秘咒”、“仙药”,以为非如此这般一番,不足以成就。但这一切,恰恰是“向外问穷通”,有谁在其中成就了呢?

“但能触处回光照,莫被尘劳困主公。”修行关键之处,就在于一念的“回光返照”,当机的一念,可是万法生灭的根源啊!能如此用功,哪怕未能明心见性,至少也可以使你不被“尘劳”所困。儒家尚强调要“日三省吾身”,这也是“触处回光照”啊!这个“回光”之“照”,如同精神海洋中的“舵”一样,能使人辨明方向,至少不会沉溺。

其二

大道从来绝本真,多因分别强疏亲。

直须看破娘生面,方是尘中特达人。

品析:大道无常,大道无相,若要从中寻找个所以然,必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是“本真”,说他是“空”都是多余的话,这是不可言说,不可描绘的境界,若认为真的有个“本真”,而且是大道的“本真”,需要去修,去炼,那就大错特错了。所以憨山大师对他的弟子们谆谆而言,明确指出“大道从来绝本真”。

那为什么又有佛有众生呢?为什么有迷有悟,有贤有愚呢?为什么有世间万法的种种差别呢?憨山大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多因分别强疏亲”——这是人们的“分别心”在作怪,是人们的“贪嗔痴”在作怪。有了认识上的这个“分别心”,再加上精神上的“贪嗔痴”,对人对事,就有了“疏”和“亲”的趋向和取舍,也才有了生死、迷悟、是非等种种知见和业行的产生。

要解决这一切,要真的体证大道,体证这“绝本真”的大道,就必须明心见性——“直须看破娘生面”,把老娘给你的这个“我”看穿砸碎。这样,你才会体证到那个“不与万法为侣”的东西,“方是尘中特达人”,在红尘中才能出类拔萃,超然不群。

其三

尘劳浪迹久和光,只为拈提此事忙。

千尺钓竿几斫尽,海天回首更茫茫。

品析:在这一首诗中,憨山大师向他的弟子们表明了自己的心迹。高僧们的内心情感是极少外露的,这里,憨山大师对他的弟子们敞开了自己的心扉。

“尘劳浪迹久和光,只为拈提此事忙。”憨山大师修行卓绝,为法亡躯。虽一生坎坷,或荣或辱,肩上的压力非常人可能想象。不累么?在常人看来,简直是劳累之极,还得机智地应酬各种险恶的情景,每一次都是有惊无险,或化险为夷。憨山大师的一生,真的做到了“尘劳浪迹久和光”,在“尘劳”中艰苦耕耘,还得“合光同尘”。

这一切为什么呢?“只为拈提此事忙”。一切都是为了弘法,为了使众生多有几位能早日解脱。“拈提此事”原指禅宗的独特教育方法,这里泛指弘扬佛法。

“千尺钓竿几斫尽,海天回首更茫茫。”“钓竿斫尽”,无鱼可钓,意指他的弟子们大都成熟了,无须他再费心了。但是憨山大师就该归隐养老了吗?不,他“钓竿”仍然在手,一息尚存,还得为众生做事,这时的心情,真的是“海天回首更茫茫”。既无众生可度,而众生又度不胜度。对此憨山大师心中也是一片“茫茫”啊!

为达观下火偈(附达观临终偈)

拄杖挑开双径云,通身涌出光明藏。

珍重诸人着眼看,这回始信无遮障。

品析:当年憨山大师被发配雷州,紫柏大师曾有“三大负”引以自责,其中“一大负”,就是朝廷矿税扰民甚重。紫柏大师愤然上书朝廷,要求减免矿税,以宽民生。哪知这为民请命之举,却被权贵们诬为“妖书”,因而被蒙冤入狱。在狱中,朝中秉权者尚欲置紫柏大师于死地,紫柏大师知道后说:“世法如此,久住何为!”于是就洗浴,然后端坐说了一首偈子:

一笑由来别有因,那知大块不染尘。

从兹收拾娘生足,铁橛花开不待春。

说此偈毕,即溘然而逝,时年六十一岁。紫柏大师义不受刑,从容圆寂,轰动了整个北京,乃至全国,朝野上下,无不叹服。迫害他的权贵也暗自心惊,只好收回对大师的指控,让僧众们把紫柏大师的遗体领回。消息传到雷州,憨山大师立即起程前往吊唁,地方长官因崇敬憨山大师,故给予方便,不加为难。憨山大师赶到之日,恰逢荼毗(火化)仪式。憨山大师一到,当然得由他主法下火了。下火时,憨山大师为他的知交密友说了这首偈子。

“拄杖挑开双径云,通身涌出光明藏。”佛教认为,每一个人面前都有两条路,一条是通往天堂或极乐世界的净土,另一条路则是轮回之路。对于紫柏大师这样的高僧来说,这两条路都是无所谓的,世间和净土,对高僧而言是平等的,因为他们自身就是“光明藏”,自身就是净土。憨山大师这里,对其密友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珍重诸人着眼看,这回始信无遮障。”对于紫柏大师的一生,大家是否真的了解了呢?面对这熊熊烈火,大家又有什么感受呢?四大本空,五蕴不有,连紫柏大师这样的高僧,也必须面对生死,只不过他是自由于生死之间的,人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紫柏大师的一生,包括这次火化,又给人们什么教益呢?一切皆空,万法皆空。只有在空中,才是彻底的无障碍,“无遮障”啊!

当然,紫柏大师火化后,化出不少舍利子,他的弟子把这些舍利子,奉到浙江径山,建塔纪念。

破山海明(二首)

寄炎雪禅友

岭畔桃花相映红,恍然若醉薜萝中。

通身长出参天棘,刺杀山头瞌睡翁。

品析:破山海明(15971666)禅师,是明末清初西南最著名的禅师,清代以来几乎整个西南的禅宗丛林都归宗于他。他曾九住丛林,最后终老于四川梁平双桂堂,后人称之为“双桂堂弘法”。破山海明禅师诗文不少,中肯切实,也不乏喜笑怒骂。这里略选析两首供读者欣赏。

“岭畔桃花相映红,恍然若醉薜萝中。”大概是到了“桃花岭”吧,春二三月间,漫山遍野都是桃花。居高下看,桃花如薜萝蔓衍,人也为之陶醉。   

“通身长出参天棘,刺杀山头瞌睡翁。”大概这位“炎雪禅友”嗜睡吧,也许炎雪长期参禅入定吧。破山禅师叮嘱他“通身长出参天棘”——浑身长刺。这是暗喻破参开悟的境界。破参之后,又何须参禅入定了呢?这“瞌睡”就不治而愈了。

题针

此针本是铁造成,一头尖来一头浑。

眼睛长在屁股上,只认衣冠不认人。

品析:相传破山禅师归老于双桂堂之后,天下莫不尊仰其名,四方前来朝拜者甚多,但破山禅师却一身破衲,形若乞丐,每天仍坚持在寺中劳作。

一天,成都有位官员前来拜谒,在山门外看见一位衣着破烂的老僧在晒太阳,并补那烂僧衣,他去询问祖师爷在寺否,破山此时年老耳聋,没有听见,备受他的责骂。这位官员进了寺庙,一问僧人,才知刚才被他骂的那位老僧就是破山祖师,他惊惶不已,跪地忏悔。破山就作了这首诗送他。诗近于“打油”,可谓尖酸刻薄,泼辣之至,但对那些“只认衣冠不认人”的势利者们,如此鞭笞一通也是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