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视市场因素及当地的客观条件,一哄而上,结果陷入低水平重复和资源浪费的误区”。
这是十年前,面对我国天南地北的“纳米热”,专家毫不客气给出的批评!
忠言逆耳!
现在,把这句批评来套用在我国目前遍地开花的“新能源汽车热”,同样也不为过。
由当初铺天盖地的“纳米中心、纳米港、纳米科技园”到如今雨后春笋般的“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新能源汽车基地、新能源汽车科技园”,怎一个似曾相识了得!
在那个言必称“纳米”的时期,据信全国有一半以上的省市把“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列为地方“十五”的发展重点。而在眼下开口闭口“新能源”的时代,据说已经至少有20多个省市已经把新能源汽车作为地方“十二五”的发展目标。
不容置疑,“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结果,就是投入少、产出率低。
与“纳米热”时期我国许多项目只投入了几十万元人民币而国外大公司集中投入数亿美元相同,不少地方政府的新能源汽车项目的投入,又是在重蹈覆辙的撒胡椒面!
据报道,我国有的地方政府在此方面准备投入的资金,甚至只有区区几千万或者几百万人民币左右。完全不能同跨国巨头在新能源研发领域每年动辄几百亿的投入相提并论。
面对数次新科技热潮,高烧八度的地方政府这种低水平重复建设所埋下的隐患不言而喻。
这种局面,唯有国家有关部门加强引导才能改变。
各地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上继续各自为战的混乱局面,应当终结!
好在由工信部牵头制定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正在朝此方向迈进。
该规划提出将依托现有汽车企业,重点建设长春、上海、武汉、重庆、北京、广东、安徽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加大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支持力度。以达到90%以上的集中度,培育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600万辆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1~2家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3~5家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达到5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
而在动力电池的布局方面,该规划提到要组建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级动力电池研究机构。重点建设天津、深圳、杭州等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聚集区域。培育2~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亿瓦时、具有电池关键材料研发和生产能力的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分别形成2~3家锂离子动力骨干企业。并重点支持形成若干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零部件企业集团。
同时,国资委也准备整合各地的资源,拟使各地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领域形成合力。
据悉,8月18日,将在国资委的牵头下,汽车行业的国企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电动汽车联盟成立大会。这必将为我国各地的大型国家企业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方面指明方向,并使之协调步伐,最终实现合作共赢。
笔者希望,由此,“纳米热”时期的那种无序竞争以及重复开发投资,能在“新能源汽车热”时代渐渐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