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学说普通话先学评剧



新凤霞和赵丽蓉

    一些外国人想学中国普通话,他们一来到中国可能直接接触到的是京剧,但是借助京剧学普通话实际上是误入歧途。他们爱听中国的戏曲,他们喜欢中国戏曲的脸谱和服装,他们以为京剧代表中国话,其实不然,我们都知道京剧是多种方言的大杂烩,它并不是普通话。

    如果他们真对戏曲感兴趣,不妨可以学习评剧,作为仅次于京剧的中国第二大剧种的评剧是基本上接近于普通话的演唱剧种。学习普通话,可以学说中国相声。如果还觉得乏味的话,那么不妨学习评剧,不但从戏曲本身可以吸引外国人,而且还真正能够教外国人学普通话。

    评剧不被人了解,是因为评剧被挡在了戏曲门口外,也因此从来不知道什么是评剧,评剧是戏曲,但它又不完全等同于其他戏曲,她是最能把握时代脉搏的流行歌曲,她最能唱出每个时代的气息,她最能赶上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的评剧一定会大放异彩,再次成为戏曲的主流,成为文化的主流,成为青少年的最爱。因为她有理由让年轻人喜爱让年轻人痴狂,评剧有信心成为传承文化超越流行歌曲的经典。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最接近普通话的剧种,也可以说就是普通话,因此它最有群众基础。天南海北,无处不在。或许会有人说评剧怎么能和京剧相比呢,京剧才是真正的北京话,才是最接近普通话。错!这也是我不明白的地方,现在既然叫京剧为什么还有一些江阳辙,什么湖广音等等南方话,或许真是国粹的原因吧,南北并包。后来我查了一些资料,传统京剧念白(本文主要指韵白)及唱腔的字音,与京韵大鼓、评剧所采用的纯北京音有明显的不同,这是由京剧形成的历史渊源决定的。众所周知,作为国剧的京剧本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地方戏,二百年前“四大徽班”进京,在徽调(二黄)、汉调(西皮)结合的基础上,吸收融和了北昆、梆子的营养,逐步脱胎形成了京剧。所以,京剧既不是北京的地方戏,也不是几个地方戏的简单组合,称之为国剧实在是恰当不过的。在京剧形成的同时,也建立了京剧本身的语音系统,其中既有京音的成分,又有皖音、湖广音,并参照了昆曲的“中州韵”,但也同样不是几种方言的简单混合,而是成为京剧有别于其它戏曲剧种的主要标志的“京剧语音系统”。通常人们所说的“京剧姓京”、“京剧要用京字京韵”,这里的“京”应当理解为“京剧”的京,“京剧语音系统”的京,而不是“北京”的京。

    所以,如果外国人真想通过戏曲学习普通话,我建议真得学习评剧。评剧是最字正腔圆的剧种,特别是新派更擅长教外国人普通话,因为新派在句尾常常把音标分解,就像我们刚开始学汉语拼音一样,这样更适合外国人。不妨从学习新凤霞开始。

    刘秀荣是新凤霞得意弟子,一个闻名全国的评剧表演艺术家,一个敢于创新的戏剧改革者,一个把中国评剧艺术播洒到国外并借助评剧艺术连接海峡两岸的文化使者。她是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河北省政协常委、中国戏曲“梅花奖”两度获得者。

    她是一位不知疲倦的文化使者,她带着中国的评剧走遍了法国、意大利、美国等世界40多个国家,她要让评剧这朵奇葩在世界各地绽放,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戏剧。2000年10月,一位中国的艺术家带着中国古老的艺术来到欧洲,她流连于著名的法国卢浮宫、意大利的歌剧院,但她不仅仅是来“朝圣”,更多的是寻求一种中西文化的沟通。是她首次把中国评剧带到了欧洲。她的演出,在法国的巴黎、意大利的罗马、在德国、比利时等都获得了成功。用艺术团团长的话说:“刘秀荣在西欧掀起的评剧热,是我们始料不及的。”

    下面就是几个法国留学生在跟刘秀荣、张淑桂等评剧艺术家学习评剧,将对他们的普通话有很大帮助,关键是能在兴趣中学习。

 

 

法国人在学评剧

 

 

评剧《杨三姐告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