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奶粉原来烧不得


   

今天有媒体报道称,国产奶粉品牌雅士利公司涉嫌将三聚氰胺问题奶粉更换包装后重新上市。而此前对问题奶粉的处理方式也有不妥,无论焚烧还是深埋都会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 (09月01日法制日报)

雅士利公司是否干下这等伤天害理的事,媒体的报道未必是定论,在监管部门的权威调查结果出来之前,我们且暂缓口诛笔伐。但是,报道所反映的对问题奶粉的不当处理方式,政府监管部门则难辞其咎。监管部门到底有没有掌握这些企业问题奶粉的确切数目,有没有人监督企业走完销毁和处理的最后一步,有没有研究过该怎样处理问题奶粉才最科学合理?从新闻报道来看,这些严肃问题的答案都是“否”。

梳理这些问题或许有助于我们找到一个问题的答案:食品安全监管为什么总是陷入被动、无力的状态?政府负责监管的工作人员也是人,也是正常的父亲、母亲,除了少数和恶商勾结丧失天良者外,相信大多数人和你我一样,面对问题奶粉会义愤填膺,会力所能及地去彻查处理,但是这种和民众共通的情绪力量,必须要和具体制度相结合才有持久的力量。制度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必须能保证一个个行政行为标准化、有衔接、可“数目字管理”,如此才能形成合力将问题一个个解决。

但监管部门和不良企业的一次次过招显示,不良企业是训练有素、团队作战,而我们的监管反而条块分割、缺乏章法。总体来说,监管还处于一种粗放式状态,很多时候不是不想管,而是一到具体的问题上,就没有具体的部门和人力去对应。在问题奶粉的处理上,质监局、食药监局、工商局等各部门现在弄清楚各自分工和如何配合了吗?只怕很悬。山西应县县政府工作人员接受采访时那句“质监部门归条条管……我们管不着他们”就是很好的证明。

我们政府监管部门还是习惯用拉犯人游街示众一样的行事方式,把事故的处理极尽渲染、广而告知,既回应了民愤,也展现了自己的功绩,却不知道监管的最高境界是提高制度防患于未然。焚烧奶粉就是一次“拉犯人”游街,燃烧的硝烟看起来解恨,但是那黑色的垃圾谁来处理?政府应该体会民众的情绪,但是行政不可如此情绪化,否则就是短视、无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