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艺术特长变成高考免死金牌


高考的硝烟渐渐散去,新的学期悄然开始,人们似乎已经淡忘了前一两个月热得发烫的一些词汇。今年的高考招生不像往年那么热闹,虽然偶尔也有些不和谐的声音,但总体上似乎规范了许多也更好地体现了高考作为第一大考的公平性。

 

前些天和一些今年新入大学的学生聊天,说到各自参加高考的心得和进入大学的感悟,几乎所有人都提起了同学中间的一类人,说就算是在很多普通家长和学生劳心劳力的高考时节,有一类考生也一点都不显得繁忙和焦急,那就是“艺术特长生”。这些考生因为艺术方面的一技之长而享受了一些特别的待遇,高考的压力也因此小了很多。

 


 

美术、乐器、歌唱等等可以算作是艺术特长,拥有这些的学生可以在高考录取中享受破格录取的特殊待遇。于是特长生就变成了很多孩子在高考中落榜的免死金牌和顺利进入高校的金腰牌。给予这些学艺术考生的特权淡化了很多原本与高考密切相关的东西,文化课分数可以很低,甚至低个一两百分都没问题,只要是艺术特长生,只要能得到这个称谓。这样的规定导致了中国考生中的一个畸形现象,那就是学习好的人就好好学习,只有学习成绩差的人,才去学艺术。学习文化课或者学习艺术的选择标准不再是个人的兴趣爱好,而是在未来考试中或者一个更低的求学门槛,这样的理念不得不说是中国独创。

 

更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很多以特长生的名义进入高校的学生根本就不具备这些特长,绘画的不会拿画笔,弹奏的不认识乐器,运动员体育不及格……

 

中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艺术特长生”,通过各个学校艺术考试的学生,即便是统一入学考试中成绩逊于他人,也能获得降分录取的资格,如果你能够更优秀一点,比如成为奥运冠军或者影视明星,甚至可以免试直接进入名牌大学,特殊才能为这些学生打通了一条升学捷径。

 

不过当外国人听到中国的这种优惠录取制度的时候,却非常惊讶。他们认为对有艺术特长的考生有所青睐理所当然,但是如果仅仅因为一项技能而让这些学生比其他的考生录取分数低上上百分,这简直就是荒谬。

 

外国人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因为在国外,艺术特长不会成为上名校的敲门砖。要想上名校,只有一个途径,就是学习成绩优异。有艺术特长的人可以在国外的大学里申请诸如音乐奖学金之类的奖项,如果你真的够优秀,你就能获得比其他同学更为节省的学费,但是你绝对不会因此被名校破格录取。

 

在名校看来,艺术特长只是学生的个人爱好,不会成为名校降低学业标准的原因。并且,和国内大不相同的是,国外名校生可以申请艺术类奖学金,作为优待,他们只能免修一门课程,这门课程不包括必修的数学、英语和科学。而在国内,甚至有的高考会取消艺术生的数学考试,不计入考试成绩,这样的规定使得很多数学不好的学生纷纷转向“艺术的怀抱”。

 

相比而言,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中国的很多所谓的艺术家却都有着素质低下的毛病。很多音乐人或者画家不仅人文素养低下,有时候还会出言不逊,打架斗殴,而很多艺校的学生也常常出现不服管教,行为出格的现象。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我国的教育对于这些未来“艺术家”们的起点要求过低。

 

只要你能画画,你就可以不考数学,只要你能演奏乐器,就能比别人少考几百分进入名校,这样的诱惑下,很多学习成绩差的考生就会抱有这样的想法:反正我可以去学艺术,文化课什么的,学不好也没关系。在这样的想法下,学习艺术已经不是一种爱好,而是一种逃避的借口和托词,长此以往,自然整个艺术生的素质就有所下降了。

 

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学习国外的这种“艺术生招生”理念,不要把这样的特长作为一种免考的权利,对于这部分学习艺术的学生,鉴于他们在文化课上投入的精力可能有限,可以给予一定的优惠,但是不能和普通的学生区别过于悬殊。我们国家的艺术学校在招生的时候应该秉持这样的理念:艺术特长可以丰富你们的生活,但是前提是要有优异的成绩,毕竟搞艺术也是需要文化涵养做基础的。

 

艺术特长其实不仅仅是一种考试工具或者谋生工具,就拿音乐来说,它表达的是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如果这些学习艺术的人本身没有丰厚的文化涵养做为后盾,他也许很难更深入地理解艺术本身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学生们在文化课之外,有一技之长,特别是关于艺术领域的一技之长,可以陶冶情操,但是在学习艺术的同时,一定要掌握好分寸,不能撇下文化课。我们需要的是有文化底蕴的未来艺术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把艺术当做挡箭牌的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