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一、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95例患者,其中男60例,女35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43岁;病程最短半个月,最长21年,平均8.6年。其中合并胃、十二指肠溃疡者6例,胃下垂3例,糜烂性胃炎5例,有2处以上炎症者16例。
1.2  诊断标准  本组患者临床症状为上腹部不规则疼痛、胃脘饱胀、暖气、泛酸、纳少等;体征上腹部有压痛等。经纤维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并排除恶性病变和心、肝、肾等严重疾病者。本组患者均符合中西医临床消化病学制定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诊断标准[1]。
二、浅表性胃炎的治疗方法 
服用维常乐冲剂,一日三次,每次一包,一个疗程就会好转。通常情况下3个疗程就会痊愈。
饮食宜忌:禁食刺激性食物。同时停服其它与胃病有关的药物。
三、浅表性胃炎的判定标准
3.1  疗效标准  
治愈:胃痛及其它症状消失,纤维胃镜检查黏膜基本正常;
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它症状减轻,纤维胃镜检查黏膜改变较前减轻或病变范围缩小;
无效:临床症状无减轻,纤维胃镜检查无明显改善。
3.2  治疗结果  
治愈63例(66.3% ),有效24例(25.3%),无效8例(8.4%)。总有效率为91.6%。
四、浅表性胃炎的讨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要属中医学胃脘痛、痞证范畴,传统医学认为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以降为顺。胃与脾互为表里,胃为阳腑,喜润恶燥,主受纳,胃气主降;脾为阴脏,喜燥恶湿,主运化,脾气主升;脏腑两合、升降相因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而本病多因外感寒热、内伤劳倦、饮食不节、情志不畅使脾胃功能受损,运化失司,胃失和降,气机阻滞。该病病位在胃,初期大多以脾胃虚弱为主,久则脾虚生湿、湿蕴化热、热伤胃阴、结于脾胃。据此,中医在治疗上以健脾理气和胃滋阴为主要大法。
健脾益胃汤功能理气健脾、清热解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芩、黄连、黄柏均具有显著抗感染作用,对细菌、病毒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党参、白术可增强胃黏膜防卫功能,明显增强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同时党参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丹参活血祛瘀通络,可改善胃黏膜微循环以祛瘀生新,同时能减少腺体萎缩程度,逆转胃黏膜细胞变性。白芍敛阴益血,缓急止痛。麦冬、生地味甘寒,归肺胃经,能生津养胃。蒲公英甘苦性寒、入肝胃经,味虽苦而不伤阴,性虽寒而不败胃。与一见喜均有良好的清热解毒、消炎作用。黄连、蒲公英对抑制幽门螺杆菌有良好效果。以上诸味中药共奏健脾理气之功。维常乐冲剂可保护胃黏膜、增加黏膜供血、中和胃酸。
总之,漫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单纯用中药或单纯用西药,虽然有效果,往往治愈率较低,复发率高。利用维常乐冲剂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能弥补单纯运用西药的不足,达到补虚健胃、增强身体机能的作用,同时能够保护胃黏膜,减少炎症复发,修复炎症灶而起到协同作用,临床上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