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关中旅游圈初步形成


大关中旅游圈初步形成
记者 张敏洁
2009年6月,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正式获批,一个面积达7.98万平方公里,横跨陕甘两省“七市一区规模空前的经济区开始浮出水面。
据了解,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西部大开发三大重点经济区之一,关中天水经济区一开始就被定位为中国西部及北方内陆地区的龙头区。而《规划》也明确要求将关中天水经济区打造成为全国内陆型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的增长极。
与此同时,《规划》也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内的旅游产业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即以西安为中心,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大力发展历史人文旅游、自然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加强精品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提升旅游资源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强旅游管理机制创新,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把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而借助这一平台, 关中-天水经济区内各城市也率先迈出旅游产业的整合步伐。
旅游产业合作前景无限
据了解,位于关中天水经济区内的关中地区是陕西最为富庶的地区,该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中华民族摇篮之称。尤其是古城西安更是拥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而且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天然历史博物馆。而咸阳则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的都城和13个朝代的京畿重地,素有中国第一帝都的美誉。与此同时,宝鸡、渭南、铜川和杨凌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也都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在旅游产业发展上突飞猛进,带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而天水作为甘肃省惟一进入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城市,不仅区位优势明显,而且毗邻关中,与关中同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远古氏族文化、华夏寻根文化、儒释道文化遗址众多,血脉相通,在发展文化旅游合作方面具有广阔的空间。
对此,天水市委党校讲师肖爱生认为,尽管天水与关中地区有发展上的差距,但却水系地域相通,文化一脉相承,经济交流密切,尤其是在旅游产业上有许多共性特征。
而在旅游产业上,天水同样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天水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举世闻名的羲皇故里。天水有以伏羲、女娲、大地湾遗址为代表的远古文化,有以麦积山、水帘洞、仙人崖、大象山等石窟艺术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有以三国古战场和牧马滩为代表的三国文化和秦文化。而这些都充分印证了天水与关中区是一脉相通的文化圈、经济圈,有着合作开发的美好前景。
肖爱生说,西安、宝鸡、天水山相连、水相依,发展宗教文化和寻根祭祖文化一脉相承。如西安小寨的大小雁塔、慈恩寺,宝鸡扶风的法门寺,天水的麦积山,均是佛教圣地,都以弘扬佛教文化而闻名。
而随着天宝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西安、宝鸡、天水三个纵向长度不过三百公里的城市,完全可以对资源进行挖掘和整合,打造出一条宗教旅游长廊,以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
                牵手关中天水主动要求融合
而事实上,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内重要的次核心城市,天水也正在积极与关中各市区旅游部门共同协商,发起成立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产业联盟,以联合打造区域旅游整体形象。
与此同时,记者也在天水官方提供的一份《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上看到,《规划》批复一年来,天水主动出击,对毗邻的关中旅游市场进行了重点营销,而且先后赴西安、宝鸡等重点旅游城市开展了一系列旅游推介和营销活动,参加了13届西洽会,举办了神奇天水、陇上江南——关中人最亲近的地方大型主题旅游推介活动。
不仅如此,天水近期还将在西安开展“三小时到麦积山”、“避暑胜地纳凉天堂-天水”、“走进仙人崖、亲近大自然”等大型推介活动,与西安等城市利用电视、报刊、公交车等形式进行旅游宣传,并通过旅行社组团,力争在产品互推、品牌互介、线路互通、客源互送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对此,天水市旅游局副局长陈海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天水旅游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依赖和借助西安等城市的辐射影响力。因此,在旅游线路开发上,天水将依托伏羲文化和伏羲庙景点,重点开发建设以西安黄帝陵宝鸡炎帝陵天水伏羲庙为主的寻根祭祖旅游线, 而且通过与西安、宝鸡的积极衔接,打造出一条完整的寻根祭祖旅游线。
不仅如此,天水还将以丝绸之路为主线,以麦积山石窟、大象山、水帘洞等为重点,与西安大唐文化、宝鸡法门市佛教文化对接的佛教石窟艺术旅游线上,而天水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天然林景观也将在整个经济区内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
另外,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为依托的现代农业示范旅游观光区,在带动天水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必将把天水的高新农业技术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尤其是天水百里生态旅游线旅游线项目规划方案目前已经通过了国家、省、市专家组的评审更使得两者的合作前景无限。
据介绍,该项目依托连霍国道主干线(GZ45)宝(鸡)天(水)高速公路天水段,东起麦积区东岔镇,西至麦积区甘泉镇,项目充分利用东岔、桃花坪、散岔、党川、甘泉等五个高速公路出口及附近的空间位置,以陇山、关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天然林保护区域为依托,以天宝高速公路、天陇公路为通道,打造宝鸡至天水南北两条生态、休闲观光旅游线。
而按照计划,2010年,天水也将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660万人次,较2009年增长2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6亿元,较2009年增长28%,比2007年翻一番,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
然而,陈海涛也坦言,相对于经济区内的其他城市,天水的旅游产业仍不发达,尤其是对牧马滩等先秦文化遗址的保护、开发、挖掘等还关注不够。
因此,要做好与关中成员城市的对接,天水还应提高旅游资源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做好准备,迎接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天水观光。
但天水旅游业积极融入大关中旅游经济圈的决心绝不动摇。
对此,天水市市政府副市长郭奇若表示,正在建设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对于两地携手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追根寻宗旅游品牌,加速区域特色旅游产业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特别是随着2009年宝鸡至天水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两地合作的空间将更加广阔,优势将更加凸显。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天水将借助关中地区特别是西安国际旅游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打通西安宝鸡天水丝绸之路旅游走廊、西秦岭生态观光休闲旅游走廊、石窟宗教走廊等旅游线路,形成与关中地区产品互补、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新格局。
不仅如此,天水将积极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一体化进程,在建立旅游合作发展机制、构筑旅游经济共同体、设立无障碍旅游区、加强联合营销、打造核心旅游品牌等方面,与关中地区开展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天水的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陕甘积极推动文化旅游资源整合
事实上不仅仅是旅游部门,陕甘两省的文物部门同样也渴望借机实现两地的资源整合。
据了解,作为文物资源同样丰富的省份,甘肃希望将借助国务院实施《规划》的机会,与陕西省整合资源,共同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遗产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
据介绍,为了顺利实现国家要把关中天水经济区建成一个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和国际知名的文物旅游胜地的远程目标,陕甘两省文物部门对此已经开展了积极的研讨和沟通,并就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遗产领域的合作达成了共识,而且还于2009年底签署了《落实<规划>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的框架性合作协议》。
按照协议,位于天水的麦积山石窟、伏羲庙、大地湾遗址、大堡子山遗址、马家塬战国墓地等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重要文化遗产,将得到更加充分合理的利用,与陕西厚重广博的众多文化遗存相结合,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旅游胜地。
而作为经济区两个重要的次核心城市,山水相连的天水和宝鸡两市文物部门已经先期启动了合作试点工作。
与此同时,甘肃省文物局也要求省内其他规划涉及地区和相关文博单位,要抓住这一难得机遇,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周边地区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领域的沟通联络,实现陕甘两个文物大省的强强联合,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遗产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逐步扭转陇东南地区文物资源相对丰富、保护利用水平不高的现状,从而最终实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15城市共筑大关中旅游圈
而事实上,进入2010年以来,关中天水经济区内各城市之间旅游产业整合步伐也明显开始加快。
2010年4月1日,由西安市旅游局倡议的首届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局长座谈会在西安成功召开。会上,与会的15个城市旅游局局长共同签署了《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城市2010年合作行动计划》,而该计划则明确提出,要以西安为中心,整合15座城市的旅游资源,将关中天水经济区打造成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
根据计划的要求,15城市将加快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加强精品旅游景区、线路的建设,特别是围绕《规划》关于大力发展历史人文旅游、自然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四大类旅游产品的要求,一方面加快进行有关旅游资源整合和景区建设,同时配套完善食、宿、行、游、购、娱各项旅游服务功能,提升旅游资源产业化经营水平。
不仅如此,15城市还将联手树立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的整体形象,具体活动将由西安市旅游局牵头,各市分别提出本地最具代表性的景点旅游景区(点),根据其交通的可进入性、资源的互补性和市场的需求性,整合编排包装一批独具特色、适销对路的关天经济区域旅游经典系列线路,发展历史人文旅游、自然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打造中国国家地理中心之旅
而目前,丝路寻迹精品游大慈恩寺、法门寺、崆峒山、麦积山宗教名寺圣地游寻根华夏始祖伏羲、炎帝、黄帝祭祖游陕、甘、宁、川红色之旅中国国家中央公园大秦岭探秘游等线路也正在整合编排之中。
与此同时,15城市还将共同出资以中国国家地理中心之旅为宣传口号,联合制作《关天经济区域旅游精品大集锦》的旅游宣传册、旅游宣传片、旅游宣传网页、区域交通导游图等,供各城市对外宣传推介。以树立区域旅游整体形象和统一品牌,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并以《关天经济区域旅游精品大集锦》开展网上促销活动。
另外,为积极营造关天经济区域旅游快速发展氛围,尽快形成中国国家地理中心之旅的热潮,15城市将共同实施幸福生活天天游市民互访旅游计划,即在政府的主导下,制定专业旅行社,通过工会、妇联、教育、老龄委、共青团等组织和部门以及街办、社区,组织行业职工、学生、老年人和市民,开展以两市互为旅游目的地的各种奖励游、疗休养游、修学游、夕阳红游、休闲游等形式多样的市民互访旅游计划,依此引领旅游导向、实现旅游互动。
此外,15城市也将围绕《规划》对关天经济区域旅游业发展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而且在年内提出贯彻《规划》的本城市旅游业发展规划草案。并在此基础上,由西安市旅游局牵头,共同出资聘请国内外一流的旅游规划单位和专家进行统筹,最终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业发展规划》,供区域内各城市共同遵循和实施。
 而根据各方的共同努力,目前最具特色的10条精品线路已经初步推出,具体旅游线路产品则在整合编排包装时不断进行完善。
大关中旅游产业联盟形成
进入2010年5月份以来,关中-天水经济区内各城市之间的旅游产业合作步伐进一步加快。
5月23日,旨在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发挥中心城市旅游辐射带动作用,壮大关中经济区旅游产业的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产业发展研讨会在西安成功召开。
据记者了解,此次会议是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产业联盟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会议,会上确定了联盟章程、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联盟一卡通初步实施方案以及联盟2010年度计划等,为联盟今后的发展树立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与此同时,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核心城市的西安也进一步加快了与经济区内其他城市之间的旅游产业的整合步伐。
而《规划》则明确要求,以临潼兵马俑和秦始皇陵为中心,建设秦文化旅游区;以咸阳茂陵、汉阳陵和汉长安城遗址为重点,建设汉文化旅游区;以乾陵、昭陵和唐长安古城为重点,建设唐文化旅游区;以宝鸡西周遗址、天水先秦文化遗迹为支撑,建设周文化旅游区。
然而,要实现《规划》中要求的高度,西安必须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完善旅游产业链。而西安也只有和成员城市进行产业共享、互补、延伸、挖掘的资源整合为多条完整的产业链,才能打造出一个立体的旅游产业体。
尽管早在关中天水经济区成立之前,西安就已经将法门寺延伸为宗教旅游的一个分支,开设旅游专线,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就业等配套产业的共同发展。
但一些旅游专家却建议,西安要实现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目标,就必须以生动、形象、丰富活性内容的文化内涵为载体,加快西安旅游服务理念、方式的转变,延长旅游产业链,使西安的旅游业,从浏览型转化为体验型、从观赏型转化为参与型,使游客更深层次地了解西安的旅游文化。
而记者也从西安市旅游局了解到,年内西安将联合相关地区推出4条旅游线路,并将依托关中-天水经济区,积极开展城际合作,举办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旅游局长会议,推进西安-宝鸡-天水丝绸之路、华山-翠华山-太白山自然生态走廊、西安-延安-榆林红色走廊、西安大慈恩寺-宝鸡法门寺-平凉崆峒山-天水麦积山宗教走廊的开发和推荐。
对此,西安市旅游局局长周爱全表示,为了尽快实现把西安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西安将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大力发展历史人文旅游、自然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并努力提升旅游资源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旅游经济。
而陕西省旅游局副局长陈清亮也认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对陕甘两地旅游业来说,是激活国际、国内以及本地客源市场历史性的友好握手,针对旅游线路,两地携手打造,共同受益。
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将来旅游区域界限、出游季节等无疑将被进一步淡化,人们出行更加自如,以主体产品体验更多的旅游黄金套餐,已为期不远。
2010年6月,西安、咸阳、宝鸡、天水四市旅游局在前期合作的基础上,再次签署了《新丝路模特重走丝绸之路合作协议》,以共同宣传丝路旅游。而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点城市,同时也是位于丝绸之路东线的重点城市,四城市联动举办秦风唐韵——新丝路模特重走丝绸之路活动无疑将对丝绸之路东线旅游市场起到促进作用,并最终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一体化进程。
与此同时,旨在推进区域旅游经济合作“陕川甘区域旅游协作第七届年会”也即将在安康举办,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紧张筹备之中。
而对整个大关中旅游经济圈影响深远的西安天水麦积号旅游专列也正在天水和西安两市的共同努力下即将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