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师魂”,教师节不应该遗忘的主题
今天(9月10日),是我国一年一度的教师节。但是,最近几年来,这个节日却让老师们产生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压力,那就是他们必须面对学生送上的厚礼。这种烦恼事实上不仅流行于老师当中,学生的家长也产生了向老师送什么样的礼的烦恼。教师节演变成了“送礼节”,这已经成了近几年教师节期间的一个主题。
正是看到了教师节送礼成风的问题,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已经开始呼吁拒收学生在节日期间送上来的礼品。今年教师节前夕,上海、南京、西安等地的10所中小学联合向全国教师发出倡议,倡导老师自觉抵制请客送礼等庸俗风气,反对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不收受学生、家长的财物,更要鄙视和坚决杜绝索取学生、家长财物的行为。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尚往来是人之常情,可以增加人际亲情、友情,在教师节期间学生向自己的老师送上一些贺节的礼品,这也表明了融洽的师生关系。但是,何以教师节的送礼成了令社会侧目的一个现象,以至于成为老师们的压力,不得不以发倡议的形式来抵制送礼?原因就在于,老师历来被社会尊崇为品德高尚之士,借着节日之名接受学生的礼物,尤其是那些重金购买的礼物,与这种高尚形象格格不入,老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也难免因此而蒙上污垢。因此,10所学校的这个倡议,我们不妨将其视为老师爱惜自己羽毛的一种举动,这在当下“拜金主义”弥漫的社会里,殊为难能可贵。
教师节演变成“送礼节”,与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当下的中国,权力和金钱已经成为至高无上的社会主宰,在各种利益主体之间,已经缺乏公正的联系纽带,而是一切凭权力和金钱来开道。这种“权力崇拜”和“金钱崇拜”的影响使社会运行的机制发生了偏斜,当人们产生某种需求时,首先想到的便是巴结权力,巴结强势一方,利用金钱来从权力和强势者那里打开一道缝隙,以得到额外的利益。现在,家长们普遍对子女抱有很高期望,教育产业化的推进已经使教育成了一个“市场”,而学校、老师无疑在这个“市场”中处于强势地位,因此当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子女得到学校、老师更多关照的时候,以重礼来收买老师便成了理所当然的选择。
由此可见,在教师节期间出现的这股送礼风潮,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传统的礼尚往来,扭曲了师生关系,成为一种用金钱堆砌起来的、向强势者献媚的交易。教师向来有“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这是教师这个崇高的职业得以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根本,我们不妨将其称为“师魂”。但是,在今天已经翻过的“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荒诞时代,教师却被批为“臭老九”,传统的“师道尊严”所带来的教师的职业尊严荡然无存,“师魂”也无从谈起。今天,老师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尊重,但是“拜金主义”的泛滥使老师的这种尊严只能以金钱来衡量,“师魂”依然被严重地扭曲着。重塑“师魂”,应当成为教师节的一个主题。但令人遗憾的是,每一年的教师节,送礼这个“形而下”的问题不得不成为教师节的热点话题,这不能不说是老师们的悲哀,也印证着教育事业令人不安的变异。
我国现行的教师节起始于1985年。那个年代国家刚刚走出“文革”的阴影,教育事业还没有来得及恢复到正常状态,老师的社会地位还很低下,设立这样一个节日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今天,在教育事业取得巨大发展、老师的社会地位也有了很大提高的背景下,如果教师节这样一个节日仍有设立的必要的话,那么,它的主题理应是重塑“师魂”,以老师自我的良好形象来教育学生、感化学生。虽然老师们的这种努力也许难以撼动今天弥漫于整个社会的不良风气,但是就像古语所说,“积跬步可以行千里”,“师魂”高尚的老师们的身体力行,可以对学生们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表率。当老师们都能自觉地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袭,以高洁的形象出现在学生们的面前的时候,这颗灵魂的种子一定能够种植于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成长为健康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