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的基础是师生彼此信任
——写在2010年的教师节
今天是教师节,我祝贺中国所有的教师们节日快乐!
我从20年之前就开始收集、整理和研究我父亲的一生,由于文革的洗劫,父亲留下的东西很少,许多事情只是听说,缺少的是历史文字佐证。前几天我为他写的年表终于付梓,心情自然愉悦。
昨天,我父亲的学生,原徐州师范大学的校长周明儒先生送来一篇文稿,题目是:《刘百川先生指导我们教书育人——第一次当老师的难忘经历》,这是一篇充满师生感情的文章,甚是感人。
这篇文章中有一段我父亲讲给他学生听的真实故事,这个故事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父亲在1962年的时候讲给学生听,这还是头一次听说。80年代时,父亲在扬中中学的学生来徐州,他是为了在盐城人物志为我父亲写小传而特地来拜访我的。他也讲了这个故事,可见这个故事流转很广。
文章是这样叙述的:在诸多教诲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说:没有教不了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教师。教师取得学生的信任最重要,但教师也要让学生感到他也是被信任的。他举了不少自己亲身经历的例子。例如他在当小学校长时,有一个特别调皮的孩子,而且喜欢恶作剧,老师们都说这孩子没救,不可能教了。有一天放学的时候,接孩子的家长们惊呼,这孩子往茶桶前的杯子里尿尿。这事惊动了刘先生,他来到现场,这孩子也有点害怕了,但刘先生却当着家长们的面把这杯尿喝了下去,说这不是尿,就是茶水。这孩子惊呆了,也感动极了。他的举动平息了事态,也争取到教育这个孩子的机会。随后刘先生和这个孩子交谈,他承认了错误,从此有了很大的改变。百川先生多次强调,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得对个别人有特别的亲近。否则会失去多数学生的信任。他在听说有一个男老师和一位女学生逛街后,特别告诫我们,这是不容许的。他还叮嘱我们:教师不可以和学生谈对象,否则就不可能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而对个别人的偏心,必然会失去大家的信任。他还指出:学生畏惧严厉的教师,尊敬有学问的教师,信服言行一致的教师,喜欢与学生打成一片的教师。一个教师应当有多种面孔,该严厉时严厉,该随和时随和。但教师学问好、有信誉则是最基本的。百川先生还一再强调: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事。当一个教师必须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看完这段文字之后,让我想到了苏联一位伟大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有一部苏联电影《教育的诗篇》是根据马卡连科的著作《塔上旗》改编的,电影中曾经有过一个这样的一段故事:教养院的学生都是战争留下的弃儿,经常在一起斗殴,最厉害的也就成为这些孩子的头,很难管教。有一次斗殴被马卡连科发现了,但是就是制止不了,最后马卡连科说你能打过我吗?这个孩子满不在乎就和马卡连科对打起来,挨了马卡连科一顿打之后,孩子从心里服输了,孩子认为马卡连科能看得起他才和他一起对欧。更重要的这几拳头打开马卡连科和孩子对话的窗户。在以后的教育中他信任马卡连科,当然马卡连科也信任他。有一次教养院要到银行去一笔金费,战乱时期外面土匪很多,很不安全。马卡连科认为这个孩子有胆量,心也细,就派他一人骑马去取款。马卡连科的同事对此表示怀疑,因为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要是这孩子把钱卷跑了怎么办?但是马卡连科认为不会出事情的。这个孩子得到马卡连科的这么高的信任,马不停蹄,把钱取了回来。这件事说服了马卡连科的同事们,也锻炼了这个孩子,后来这个孩子成为苏联的英雄。
当着这么多的人把一杯子尿喝了下去不是我父亲情愿做的事情;和战争弃儿孩子对打也不是马卡连科情愿做的事情。这两件事情做得都有些极端,但是做教师的做到了,于是就打开互相信任的窗户,这种做法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最终的目的是要建立学生和老师的互相信任,这是教育学生的基础。
在我父亲解放后写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这本书中有这么一段:马卡连柯在高尔基教养院中,曾发现一个学生从储藏里偷了一只烧鸡,马卡连柯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学生回答:想吃。马卡连柯立刻当所有学生在场时,叫他吃这只烧鸡,所有的人都望着这个学生,而他吃不下去,他垂着头站着,并答应马卡连柯以后再不这样做了。后来马卡连柯的学生卡尔巴诺夫做教师,遇到一个学生偷面包,卡尔巴诺夫问:“为什么你要这样做呢?”他也回答说:“我想吃。”当卡尔巴诺夫让他自己吃它偷来的面包时,他却很平静的吃了,没有要求宽恕,也没有答应以后不再这样做。同样的方法,为什么结果完全两样呢?完全由于学生的个别特点同,为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特点,进行教学和教育,系统的全面的了解学生,对于教师说来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河北省赵庄师范李英森老师读了之后曾经给出版社写了信说:“这本书讲解透彻,通俗易懂完全是用自己的话说明全面发展的道理,适合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文化水平。”对于前面的这个例子,读者来信说:“对于没有考虑学生的个别特点,致同样的教育方法,得到不同的结果。”
我们教育孩子,不能只用一把钥匙,也许一个孩子就需要一把钥匙,这就是特殊性,这就是因材施教。
今天社会中确实有一些学生很难教化,一些老师基本对这些学生持放弃的态度,甚至家长也要放弃了;也有一些学生根本不信任自己的老师,缺少师生的信任,何谈“教书育人”?
2004年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把1953、1954年毕业的教育系的学生招回学校聚会,这是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教育专家,这么多年过去了,苏大的领导问这些年逾8旬同学,你们印象中最深的当年老师是谁,结果全体同学异口同声竟然说出我父亲的名字。半个世纪之后学生对老师的记忆犹在,深刻说明的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成功所在。
今天的人民日报有一篇文章:《今天,怎样重塑教师尊严》,文章中说到:“‘全社会尊师重教,我们更要自尊。’第二十六个教师节前夕,上海市七宝中学、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等10所中小学联合发出《教师节倡议书》,倡导全国教师同行们向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学习,加强师德修养,坚守高尚情操;呼吁广大教师在教师节期间自觉抵制社会不正之风,维护教师职业的声誉。”
而我今天所想到的“教师育人”是整个教育的核心,教育一定要建立起教师和学生的互相信任,这是实现“教书育人”目标的基础。
二〇一〇年九月十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