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解密“单枪匹马”打造创新工场


从“单枪匹马、光杆司令”到二百多号人,与唐骏同为“IT明星”人物、被誉为青年导师的李开复在运作创新工场一年后给业界交出了答卷:投资了12个项目;主要集中在移动互联网、消费互联网、电子商务领域和云计算领域;设计出加速计划、助跑计划与创业家计划三个不同的孵化计划。面对业内对其资金等方面的质疑,李开复称,“我们基金足够用五年。”他同时透露,创新工场即将启动新一轮数亿元的人民币基金募集工作。

75%的精力在移动互联网

“如果回到一年前的今天,当时真的是单枪匹马、光杆司令,我一个人站在这里,但是不是很心虚,因为我知道中国的创业者是充满热情,知道我一定会找到创业伙伴们。”9月8日,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对诸多媒体记者透露当初创办创新工场时的心情。

当天,李开复的创新工场举行了1周年庆典,其也首次对外正式公布了一年的工作成绩。已投资了12个项目,当天李开复重点推荐了五个项目:点心,一款针对中国用户使用习惯打造的互联网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豌豆荚手机精灵,一款谷歌Android 手机助手软件;友盟,一个针对中国移动开发者的统计分析工具;魔图精灵,一款面向国际的手机照片处理和分享软件;行云,一个拥有独特技术,面向全球市场的关于社交和网页游戏的发行公司,计划在30个以上的国家发行产品。

对于创新工场投资的项目,李开复称,主要集中在移动互联网、消费互联网、电子商务领域和云计算领域,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为李开复所重点关注,这事实上从其上述重点推介的五个项目中也可以发现,上述项目中,除“行云”外,其他四个项目无不与移动互联网业务有关。

“移动互联网已经有接近3亿的用户。”李开复称,“3G时代的来临让我们很振奋。”

他指出,在过去的3年当中,美国从日本人的手中抢下了引领移动互联网的地步。它的成功来源于三个因素:一是非常廉价的智能手机,三是非常便宜的3G,三是有非常多的应用。“当这三件事情在中国发生的时候,中国的互联网会比美国更广,因为我们比美国的用户更多。”

他希望,创新工场尽快促成千元的智能手机。“在美国,iPhone 和Androrid比较便宜,是因为美国用特殊的方式用非常廉价的方式卖智能手机,但是在中国还不能执行。所以我们真正要把价钱从5000压到千元,这是很重要的过程,我们需要加速这样的工程。”

李开复介绍,他现在“75%的精力放到了移动互联网,因为它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最大的机会;15%放在了电子商务,还有10%在云计算。”

孵化三计划

“辅导青年创业”是李开复创办创新工场的定位,对于创新工场具体辅导规划,李开复介绍称针对不同的创业阶段主要三个不同的孵化计划:加速计划、助跑计划、创业家计划。

创新工场提供的据悉资料显示,加速计划(Acceleration Program)是核心孵化项目(6个月),希望通过资金支持及全方位孵化服务帮助专注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或云计算领域的潜力创业团队加速创业进程。助跑计划(Jump-Start Program)是系统性的基础孵化计划(3个月),旨在甄选移动互联网、消费互联网、电子商务和云计算领域里的创业新秀,通过一系列指导培训及孵化服务,帮助其快速开始创业。创业家计划(Entrepreneur-In-Residence) 致力于给经验丰富的高端人才提供开创自己新事业的机会,并提供所有所需资源。

“这三个计划是相辅相成的,希望有这三个计划的彼此互动,我们每年可以投资15个项目在我们的孵化器。”李开复同时介绍称,已投的“12个项目有10个现在在加速计划里,加速计划6个月毕业之,就进入我们的天使投资,现在有两个项目拿到了,再毕业之后就拿到外部的A轮投资,就应该搬出去了。”

对于投资项目的退出机制,李开复介绍称,“我们对我们的项目十分认可,不打算退出,我们退出的机制就是上市还有收购,上市为主,退出其次。我们跟美国的很多投资有很大的不一样,美国的投资投一次就撤了,对他们来花最少的时间得到很多很多的小股份,分散风险,抓对领域。我们找对了人,一次又一次的投,花了这么大的心血,找了这么多厉害的人,跟他们开了这么多会,不会太早的撤,我们等到最后时间才要退出。”

他当天同时透露,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区的管委会已经批准创新工场成为一个正式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这个孵化器将和已有的清华孵化器和北大的孵化器一起成为海淀三大孵化器。”

谷歌系组阁

“第二天,我们创新工场就找到三位合作伙伴们、我们的创始人,管理合伙人汪华,负责公关和政府关系的王肇辉,还有我们的产业总监王晔,是我们四个人开启了创新工场。”李开复介绍去年“单枪匹马”宣布成立创新工场时称,“很快发展到10个人,几十个人,到今年年初已经有三四十人的规模了。”“本来在原来坐4个人的办公室,这里挤了大约几十个人,最后实在挤不下了,中间又加了一张桌子。很多人认为这里是网吧,因为环境比较恶劣。”

李开复称,“过去我们一共收到了10万封简历,我们找了120位最优秀的工程师进入创新工场。”创新工场提供的最新资料显示,目前创新工场的员工已达二百多。“原来的办公室显得拥挤不堪,每一个工位都至少有两个人办公。”

据悉,创新工场此前在清华科技园的办公,不过目前李开复已经为创新工场谋得新的办公场所,这就是位于中关村西区的第三极大厦(现更名为中国技术交易大厦),而且已经装修完成,据介绍,新办公场地规划有190个左右个工位。9月8日,这一新办公场所已经开始正式起用,创新工场当天的庆典就选在新办公处所进行。

而随着创新工场成立一年,李开复的管理团队也开始成形。当天创新工场公布的核心团队成员名单显示总计17人,分别是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创始人、管理合伙人汪华,首席运行官兼合伙人陶宁,创始人新闻发言人王肇辉,创始人产品总监王晔, 孵化计划总经理易可睿(Chris Evdemon),战略发展部总经理徐磊,用户体验总监吴卓浩,首席布道师/软件架构师蔡学镛,“点心”首席执行官张磊,“点心”研发总裁游敏丽,“友盟”创始人蒋凡,“云项目”负责人熊宇红,“豌豆荚”手机精灵首席执行官王俊煜,“行云”首席执行官唐彬森,项目创始人田鸿飞,项目创始人李琪缘。

记者调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这17人中有7人有谷歌背景,占到创新工场核心团队的41%。这7人分别是李开复,曾任谷歌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汪华,2006-2009年底,供职于谷歌中国商务发展总部,创建了谷歌中国的优质广告网络;陶宁,曾任谷歌中国运营总监;王晔,2007年加入谷歌中国,先后担任产品经理、大中华区总裁特别助理,负责产品战略与整合;吴卓浩,2006加入谷歌,在中国创建了谷歌在美国以外的第一个用户体验团队,2010年加入创新工场;蒋凡,2008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同年加入谷歌担任工程师,参与谷歌地图的研发工作;王俊煜,2007 北京大学毕业后加入 Google 用户体验团队,参与各本地化产品的设计研发工作。

显然谷歌系成为创新工场的主导力量,业内有观点认为,之所以形成如此格局这与李开复在谷歌中国多年形成的影响力不无关系。用李开复的话来说就是,“大部分不是投简历,也不是挖来的,而是认识。”“彼此认识之后,就觉得是不是合适。”

资金迷团

就在创新工场成立一周年之前的不到一个月,有观点质疑创新工场是一个空壳,一没资金,二没团队,三没项目。而资金一项更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李开复到底有没有钱?”

对此李开复当时对外回映称,“我们基金足够用五年(是美国类似孵化器的10倍),我们的团队已经把场地挤爆即将搬家。”

资料显示,去年创新工场成立之时,李开复曾对外表示,将在未来5年内投入8亿。而当时创新工场称,投资人由刘宇环创立的中经合集团牵头,郭台铭创办的富士康集团,柳传志操盘的联想控股、俞敏洪创办的新东方都是创新工场的投资者。

“这几位股东他在创新工场还没有任何的规模,仅仅几张纸的时候就相信了我们,就投资了我们。”李开复介绍,硅谷银行、中华电信、联发科目前也是创新工场的投资者。

另外当天李开复透露,创新工场将启动一轮数亿元的人民币基金募集工作。对于此做法,李解释称,“第一是能够马上到位,把我们融到的美金运到中国来要花很多的时间,虽然最后还是做到了,但我们不希望每一个投资公司都像我们经历这个漫长的等待。”“ 第二我们创立的是中国的公司,我们的创业者是中国人,创业团队是中国人,投资者也应该更多的是中国人,这样做的话,才比较符合政府对我们的期望。”

虽然看起来不缺钱,但是李开复对于资金运用还是表现的比较谨慎。这从其9月8日当天的话语中可以窥得一二。在谈及新办公室时,李称,“作为创业团队,我们每一平米的造价应该和非常普通的办公室几乎是一样的,可以注意到,我们没有用任何奢侈的造材。虽然环保,但也非常节省。唯有这样,我们才能传播文化和气氛,让每一位知道我们在创业,不是在享受奢侈的环境。”

“我们每一员、每一个工友都参与了这个装修,参与了设计。在这一段时间,我们整个用户体验团队,他们做了各种不同的创意。”李开复称。

“我们投的项目在加速阶段,基本上成本就是人,你要做多大的产品出来,需要多少人,这些人的工资乘一下就可以了,其他的就是服务器和带宽。其实投资不是按照拍脑袋或者一定的规矩算出来的,是按照人的数量乘以每一个人的薪水。我们这个阶段还是比较单纯的,算算人数就行了。”

无论如何,对于李开复的创新工场来说,虽然如今的发展比去年进步了不少,但是要想打消市场的较大疑问,可能还需要其推动的项目有更大发展,能起到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