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鱼米之乡
管大哥到我茶叶铺喝茶聊天。
管大哥经常上我的博客溜达,读了我写的一些故乡的往事记忆,很是感慨。
喝茶聊天,最重要的话题,还是故乡。
是记忆中的故乡。
记忆中的故乡,是真正的鱼米之乡。
各种河鲜,水稻麦子,还有各种瓜果,年年都丰收。
少有不丰收的年景,哪怕经历旱灾水灾。
但仅仅物产丰饶,鱼米两旺,在我心中算不得真正的鱼米乡。
小时候的记忆是,黄梅天来,有水流动的地方,必有鱼;沟里有鱼,稻田里也有鱼。
发大水,水漫村子,场地里甚至,家里,都可能会有鱼。
那时上小学,大清早起来第一件事,不是洗漱准备上学,而是拿上网兜,到村边田间地头,通着河里的小水沟边,把网兜往下游一插,堵住周围的缝隙,上游用泥筑起堤坝,把水堵绝,然后光脚跳进小沟里,从上游往下履趟,眼见着小鱼们,鲹条(音,貌似白条,不过具体而微)、鲫鱼等,纷纷跳着,最后入网兜。
那个季节,哪天早上不都是一兜一兜的!
放学之后,也是如此。
不过,这还不是鱼米之乡的魅力所在。
真正获得鱼米乡,是土肥水美,懒人也养得活。
那个时候冬天挖条沟,不用任何人管养护,春天过水之后,鱼虾已满沟,到秋收之后,逐渐干沟,沟里的水逐渐干涸,在水草里,在剩下的些微沟水里,满满的,都是鱼虾。
那个时侯,小孩大人,总喜欢在所谓战备沟里,用泥巴一段段截开,把剩下的水弄干,捕捞那些肥美鲜嫩的小鱼虾。
那才是自然界的秋收啊。
随便一块地,挖个坑或沟的,不用经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只要经过春夏两季,到冬天就有收成,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地方,能和我故乡这种情况相媲美。
真是上天的恩赐。
只是,这样的生活场景,这样的环境,一去不回了,永远留在了记忆中。
不用怀疑,它真实存在过。
我的故乡,后来追求经济发达,搞起了乡镇工业,不过,土地已不再肥沃,高产需要大量的化肥才能获得;而曾经每一条沟里都可以狗刨的,现在没有一条河可以下去游泳——我那个时候,每年夏天跟着父亲下河捉甲鱼,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二,游过多少河啊。
虽然,这些年地方政府也投入巨资休整土地河道,生态渐渐复原,但要想回到从前,恐怕到我死,也见不到那一天了。
土不肥水不美,何来鱼米之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