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读《论语》帝王偷偷读《管子》
徐明天
按照出版社的协议,我即将完成“《管子》管理日志”的写作。就是把《管子》一书的警句摘录出来,分成人本、和谐、帝王、省身、砺志、用人、法制、权谋、改革、经济、称霸等12部分,并作一些解读。
《管子》是本什么书?相信没有多少人知道。于丹注释过诸子百家,《管子》注释的最简单,可见她是没有读懂。因为如果读懂了,她就不会说孔子是多么伟大,或者是她也有意为之。易中天写《诸子百家》,也没有管子这个人和《管子》这本书。中国的老百姓没有人不知道孔子和《论语》,很少人知道管仲和《管子》。
为什么?因为历代帝王都教老百姓读《论语》,而自己关上门偷偷读《管子》。于丹讲《论语》也是替帝王进行封建教化,也绝不敢讲《管子》中的民主与科学。
《论语》是一本教化老百姓的书,《管子》是一本写给帝王的书。它教导帝王如何做一个有为的帝王,要他们胸有大志,爱民爱才,勤俭生活、克自省身等,当然也教给他们一些称霸和权谋的方法。
大家都讲春秋争霸,“霸”通“伯”,即老大。“称霸”就是当老大。因此,《管子》一书可看作是一本大国策,教导帝王如何把国家治理成世界老大,让别人都跟着咱走。对照一下《管子》中的论述,大多数帝王都不敢读下去,因为他们的行为都是《管子》所批判的,按照《管子》对帝王的画像照一下镜子,他们都属于“荒主”、“亡主”之列。
但是,《管子》也向帝王们讲述了帝王之术、权谋之术、经济的“轻重之术”,是统治大臣和百姓的方法,因此他们又偷偷去读。
帝王不敢自己去读,也不愿意让老百姓来读。因为老百姓读了《管子》就知道这个皇帝做得不怎么样,会让皇帝没有面子。索性,《管子》就差不多成了本禁书,2000多年来,几乎被人们遗忘了。
如此,当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和“和谐社会”之后,有人就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的理念,纯粹胡说八道。因为,“以人为本”是《管子》的原话,《管子?霸言》:“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和谐”也最早出自《管子》,温家宝总理就引用了这句话:《管子.兵法》说:“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养兵的法则合于道,百姓就和睦;合于德,百姓就团结。和睦团结就能相互协调,相互协调就能凝聚起力量,万众一心,谁也不能伤害。
孔子讲“仁”但绝不是“以人为本”,孔子讲“和而不同”也是与“和谐”相背离的。并且礼义道德也不是最早出自孔子儒家,《管子》讲“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他要求让人民讲礼义道德的时候,统治者要先把人民的生活搞好,让人民衣食无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管子》不只是讲礼义道德的书,还是人类第一本经济学著作,比西访早了300多年,它是人类第一本法学著作,比现存的《法学阶梯》早了800多年。这说明,中国的民主科学精神远比西方深厚,是人类的共同遗产。读一下《管子》,如何搞经济建设,如何搞政治体制改革,都写得明明白白,只是现实的差距太远了,甚至是南辕北辙。我们根本不用向西方借鉴什么民主科学,按老祖宗的教导去做就很好了。
但是《管子》的教导,正是历代当权者们所不愿意做的。
归于学术,列出下表:回归管子学术的本原和地位:
法
管子:公元前725年至前645年;
道
老子:公元前571年至前471年;
佛
释加牟尼:生于公元前566年;
儒
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前479年;
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年—前399年;
墨
墨子:公元前468年至前376年;
基督耶稣:生于公元前6年。
“儒墨道法”诸子百家的提法原来就是被当权者篡改的。
很少有当权者愿意和敢于面对管子这位伟人和圣哲,在他面前,他们就体无完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