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部分人中产起来


 
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已经开花结果,不但一些中国富豪积聚的财富数额相当惊人,而且制造富豪的速度及其富人群体规模都备受世界瞩目。与此同时,贫富两极分化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成为制约发展、影响和谐的重要因素,如何实现先富带后富,让大部分人中产起来,也就成为新时期必须面对和破解的重要课题。
任何一个国家,所有的人都成为富豪,肯定是不现实的事情;但如果大多数人是穷人,则注定是不和谐、不安定、也是没有前途的。只有让大部分人中产起来,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财富分配格局,将穷人群众压缩到最低限度直至最终消灭,经济发展才有活力,社会安定才有保障。因此,在当前大部分民众收入普遍偏低的情况下,加快培育中产阶层无疑是当务之急。
前不久,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一项研究认为,中国的中间阶层占到总人口的23%,很快引发“被中产”的质疑。何以如此?就因为“房奴”、“车奴”、“卡奴”、“孩奴”等的巨大压力让这一中等收入群体没了“中产”的感觉。随后亚行发布报告称我国中产阶层绝对数量为8.17亿,更是一片“被忽悠”的哗然声,按照居民日均消费支出划分阶层,每天消费2-20美元的人群都算中产,委实让人难以接受。
然而,依笔者之见,亚行的这个划分其实更具现实意义,或者说更值得期待。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中产阶层达不到8亿以上,也就是说实现大多数人中产,显然是说不过去的。无奈实际的情形是,中国绝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过低,因而只能将达到温饱水平的划进中产阶层,显而易见,8.17亿这个数值,只是个“准中产”,是我们应该努力去促成的中产群体目标。
由此看来,从造富到造中产,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让大部分人实现富裕,不但压力大,任务重,更需要政府的智慧和决心,从促中产和保中产两个方面去发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制度变革和政策扶持,一方面,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消除形形色色的社会不公,让更多的人尽快跻身中产阶层;另一方面,改革和完善住房、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机制,让中产阶层过上名符其实的中产生活,特别是把大家从沉重的住房压力下解放出来。
有一种观念很有代表性,认为房地产中国家的支柱产业,在拉动内需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因而,不能实行打压房价,让大多数人买得起房的政策。殊不知,当大家的绝大部分收入都被迫用于购房甚至透支购房时,必然极大地压缩生活消费品等方面的支出,加之出于住房压力的恐惧感,大家不敢轻易消费,事实上也就抵消了房地产业拉动内需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还将为此付出公众幸福感、社会和谐感等重大代价。
美国总统奥巴马9月8日宣布,在本周内提出为美国中产阶级的永久性减税计划,此举引起了不少有识之士的关注。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出于经济复苏缓慢而出台的这项政策,显然揭示出中产阶层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的支撑作用有多重要。因此,无论是从国内的实情出发,还是借鉴国外的经验,大力培育中产阶层,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必然抉择,也是践行执政为民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必要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