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峰:对黄安年教授《慎用学术“打假”一词》有感


  近来,学术打假问题愈演愈烈,各类团体、各种势力汇集一处,搞得学术界硝烟再起!到头来无论是真是假,统统成了被打击的对象。校园里也不再安宁,各路教授无心治学,人人都怕祸从口出,到头来搞学术的,反被学术搞!

  昨日,偶见学术批评网的铁杆粉丝黄安年老教授的一篇《慎用学术“打假”一词》的文章,深有感触,遂以旁观者微弱的声音,支持他老人家一下,这也算是响应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爱护老年人的号召!

  黄老认为“认定学术是非真伪,既不能靠舆论声援和民意测验投票决定,也不能靠诉诸司法来裁判,更不能诉诸武力来了断。”此话确有道理!学术真伪的辨别鉴定是个技术活,岂能以个人主观判断做依据。可当下,对那些所谓的学术打假大案,只要稍作分析就会发现,所有的打假流程都是一样的。就以杨玉圣教授这个自封的“学术打假斗士”的打假程序来看:首先,找几个年长的不能再长的高校教授,写一篇文章,说某某教授有学术造假问题。我姑且把这一阶段称为“发现造假”;其次,找几个不同知名高校,文风一摸一样的教授写几篇跟风批斗的文章,即“追随附和”阶段。大多打假案中,这两阶段的文章还是有一些学术批评味道的,姑且算作是“学术”批评。之后第三阶段就到了“打假膨胀”。这一阶段中,组织者会找一大群假名教授和个别真名教授,在拉上诸如贺卫方之类的名人,搞若干“八问”“九评”之类的系列文章。这些文章虽多,但仔细看来,大多是相互抄袭,东拼西凑的。内容大多是人身攻击,侮辱、谩骂,各种低俗、下流之言,无不尽其极。更有甚者,连人家的祖宗八代都骂个遍。看完这些骂街文章,真让我担忧,要是得罪了杨玉圣教授之类的“南霸天”,估计我40多年前尿裤子的事情也会被一大群知名教授拿出来恶搞,最终让我无奈之下不得不成为学界名人!

  像杨教授这样的“打假斗士”最厉害的一招就是利用网络。只要他瞄准谁,就会在短时间内,封锁网络,让所有搜索引擎的结果列表中布满批斗文章。当然,这些文章中实在找不出几篇是与“学术”有关的内容。在这点上,我真觉得杨玉圣先生学历史,去当法学硕导太可惜了。以他的能力,去做八卦新闻的狗仔队到是很适合!我就是专门做新闻行业的,杨教授要是哪天被中政大开了,请千万来找我,我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把你塞进我们公司的娱乐部门的。

  夜已渐深,最后还是以黄安年老教授的话来为小文作结:“学术批评或者学术批判属于学术争议范畴也涉及学术道德问题,而打假或假打均仅限于学术道德范围。对于学术不端学术抄袭剽窃等恶行必须揭露,目的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而不是一棍子打死。”

  老人家的话意味深长!学术批评诚然属于学术范畴,而借学术批评来骂街,却远超“学术”批评的应有之义了;学术批评诚然是学术争议,而超越学术的人身攻击、散布隐私,却绝非笔墨官司所能决断的了。曾经有学者问到学术批评的法律界限在哪里?答案很简单,这个界限就是法律本身。法治社会,学术批评自然不能因其涉及道德问题,就可以排除法律的规范作用。司法裁判就是在学术批评被滥用的时候,用来回归秩序的有力工具。任何妄图以“笔墨官司笔墨打”的口号来规避司法监督的人,都是法盲,都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钉子户”。

  最后,告诉杨教授一声,你的铁杆粉丝都说不能把人家一棍子打死,你这个“地头蛇”为何就不能放汪晖教授一马呢!你还想再杀多少个“挡道”的知名教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