摁着大盘做个股 解读游资最大心理底气
8月份CPI摆脱基数影响再创新高,在CPI促涨因素中,食品价格、居住价格、医疗保健与个人用品价格上涨占据前三位;在食品价格上涨因素中,粮食价格、鲜菜价格、肉禽价格上涨贡献了70%的权重。与此同时,代表工业品出厂价格的PPI却环比回落了0.5个百分点。因此,目前的通胀是典型的消费品结构性通胀。“通胀到哪儿,投资主体就转向哪儿”,今年以来大消费主题性行情风生水起已经演绎了这一点。
CPI在持续走高,但关于后续的通胀形势各方分歧却越来越大。主流舆论认为,从10月份开始CPI将见高回落,全年均数被控制在3%以内,达到全年调控目标问题不大。但我们不这样认为,目前CPI走高只预示着国际粮食价格大涨带来的通胀正处于显现过程中。就在8月份CPI数据披露的同时,东北的玉米收购价格同比上涨了10-13%,且粮农普遍惜售。我们知道玉米是各类饲料的源头,玉米价格的上涨必然会传导至饲料价格、畜类价格的上涨。因此,今年秋粮收购价格普遍上涨带来的通胀因素还未显现。此外,未来半年时间内又将进入中秋、国庆、圣诞、元旦、春节等传统的消费高峰期,对消费品价格形成助涨的强化作用;美联储再次量化扩张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也未得到充分显现。因此,通胀形势应该非常明确:
(1)未来半年多时间里,CPI将居高难下;
(2)更大的通胀压力可能形成在明年的1、2季度。
伴随着CPI的再度走高,市场的加息舆论也再度兴起,并使过去一周多时间来的行情震荡不安。但是,站在决策层角度上,为了“管理通胀预期”目前不是不想加息,而是不能加息:
一是因为,虽然8月份部分经济数据较好,但更多是因为季节性因素的使然,并非经济基本面止跌回稳的信号。投资增速在回落、出口增速在继续下跌、工业品价格在回落……,如果加息非但对超额货币作用下的消费品价格通胀作用不大,反而会误伤疲弱状态的工业经济,即在“稳经济、控通胀”的权衡中还不能贸然加息。
二是,8月份的经济数据只是部分回稳,只是初步回稳,如果贸然加息必然会抹杀经济企稳的萌芽,作为决策者必然需要后续几个月更多的数据来作为决策依据。
三是,欧美正在纷纷进行二度刺激,目前贸然加息会进一步扩大人民币与美元的息差,必然促使国际热钱重来,这反而会加大输入性通胀压力。
自此,目前的A股市场形势已经非常清晰:基本面因素已是次要因素,“通胀、超额货币、不加息”已经成为主导行情的核心因素。流动性驱动的行情性质已经得到继续强化。部分投资者担心在小盘股、题材股纷纷被恶炒的情形下出现另一个“5.30”。目前来看,股市出现政策性打压的风险几乎为零,原因在于:
(1)在投资渠道严重缺乏的态势下,股市已经成为吸收超额流动性的最佳蓄水池,不难想象,如果股市被调控,其中的流动性分流出来,房地产价格必然会出现报复性上涨,必然会更进一步加大目前的通胀压力,这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战略。因此,把流动性吸收到股市,再以通过新股不断扩容、银行等大公司大额增发的方式予以对冲,并以此方式把金融资本转化为实体资本来促进经济增长已经是目前股市政策的主基调。
(2)为优化银行资产负债表、防患金融风险的银行再融资进程目前刚刚过半,如果股市受到打压必然会影响到此大计方针的实施。
实际上,“摁着大盘做个股”的股市没有系统性风险、没有政策性打压风险已是市场游资最大的心理底气。目前对于投机过热的调控只仅限于交易所层面诸如“禁炒令”的技术性手段,而非政策性行为,只是一个“猫捉老鼠”的游戏而已。今年以来的行情属于“非常规行情”今年以来的实际情况告诉我们,在这样“调结构”背景下推陈出新的超常规行情中,传统思维方式已经难以获得市场的平均利润。基于创业板疲态已显,后续必然会影响到中小板行情,因此,我们继续建议把择股重心转移到既有估值防御,又有题材效应的三季报预增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