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统计局日前宣布,暂不对外公布商品住宅期房分环路销售价格情况,同时也也暂停对二手住宅的数据公布。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秀琴就此解释,“有部分媒体对相关数据进行炒作,并把一些其他数据与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进行比较”,“声音过多会影响人们对市场的正确判断”。(《北京商报》9月14日)
统计局歇工了,理由很充分,一是防止媒体炒作,影响公众判断;二是防止数据比对,从而质疑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于是,为耳根清净计,干脆取消数据公布,这样大家都省事。统计局的数据没有了,则坊间吵吵嚷嚷的声音也没有了。只是这样一来,不免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统计局随便一“暂停”,耳根确实清净了,可本来就信息缺乏的公众如何缓解信息饥渴?
媒体使用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并进行一些必要的比对,这原本是很自然的事情。既然是公诸于众、供人使用的公开信息,当然应该接受公众的审视和打量的目光,特别是,应该有被质疑、被批评的恢弘雅量。不能因为其所谓出身的“高贵”、“权威”,就拒绝被人品评。借用接受美学的理论分析,一组作品,即使如何自命权威,公众没有参与之前,也只是半完成品。也即,公众的参与、接受、质疑本身,就是政府信息发布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缺乏质疑反馈的发布只能是是不完整的发布。在一个众声喧哗的公民社会,长久以来习惯于单向发布的统计部门,早就该改一改老习惯了。
公众为什么每每对统计局发布的房价数据表现出巨大热情?这说明公众对房价有着切肤之痛。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有一些个人化的表达毫不奇怪。现在的问题是公众的表达还不够,至少还没有与发布部门统计局形成相互辩难的互动。如果公众能够充分表达意见,则不仅不会形成统计局方面所担忧的“杂音”,反倒是能成为推动统计数据越来越接近真相的动力。负有收集民意职责的统计部门,本来就应该开放门户、察纳雅言,将民众的不满和质疑作为民意加入到其工作中去。而不能一遭遇阻击即收紧门户,拒绝公布数据。职责所在,不容回避。实话实说,这样的“缩头”做法难逃放弃职责的嫌疑。
至于说担心声音过多会使人们误判市场,更是统计部门天真的杞忧。公众并不是如统计部门想象中的那样弱不禁风,容易被误导,需要政府部门提供单一的信息来喂养、来指导、来扶持。事实上,只要渠道畅通、信息公开,公众自然会从那一堆错综复杂中理出头绪来。正是因为有统计部门、中介组织以及其他一些研究机构各种数据的相互参照,才能够让公众比对出自己需要的数据。作为统计的权威部门,统计局当有“舍我其谁”的勇气和担当,以最接近真相的数据服务经济社会满足民生需要。
这些年来,公众对统计部门发布数据发出不同的声音,这多少反映了统计部门在统计方法、样本选取上确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统计部门应该认真研究,怎样使统计数据更准确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怎样更接近公众实际生活中的感受,怎样更多的遵循事实而不是领导意志……这些都是可以有作为的。但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成为撂挑子不干的理由,更不应该成为排斥其他数据的依据。什么叫“声音过多”?如果统计部门试图以此暗示而开始“清理”社会上的“其他数据”,并用以巩固自家的信息垄断地位,则这样的努力只能让公众再度坠入信息的黑洞。
但愿这次“环路房价和二手住宅数据”只是暂停,经过修复、修补之后,该公布还是要公布,哪怕公众的口水滔滔,哪怕舆论的质疑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