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迹象越来越明显:资源的股权在全球范围内被疯抢。 9月14日又有消息说,除了各国的主权基金以外,对冲基金已经大规模加入了抢购行列。这预示什么?我的判断是:资源类股权的议价能力被大大提升,资源类股权的变现能力被大大提升。也正因如此,资源类股权的国际货币属性凸显,这种态势或许在未来一段时间变得更加明晰。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传统意义上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欧元、日元等都出现了大问题,这些纸币的可信度已经被大打折扣。尤其是美元,当美联储在8月份的议息会议上单方面宣布继续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美元大有重回贬值通道之势,相应的,美元债券的价格下跌。
美元债务过去一直是各国外汇储备和主权基金的主要持有对象,但现在到底还有多少国家愿意继续大规模持有?更不用说进一步增加持有量了。日本当然是个例外,它在亚洲的军事地位和政治地位还必须仰仗美国的撑腰,所以增持美国国债也必然变成交换条件,这是现实需求决定的。
另一个美国国债的大买主是英国,这是历史渊源决定的,英国为了不在欧洲被边缘化,它也必须倚仗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力。但是,英国比较滑头,当美国宣布继续量化宽松的时候,它也紧随其后,实施量化宽松。为什么?实际上,这意味着你贬值、我也贬值,咱俩对着贬,并借以保持新增美国国债不亏。
世界各国对美国国债失去兴趣,这对美国人而言,无疑是一场灾难。他们的如意算盘是:无论美元如何贬值,世界各国都要保持对美元债券的兴致。这无异于一条打劫的逻辑,可能吗?不可能怎么办?威胁。
比如,当中国连续数月减持、至少不增持或尽量少增持美国国债之后,美国人一直十分着急,而他们能动用的武器几乎都用上了。不断地制造谣言离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轮换与印度、越南、韩国和日本举行军演,并把武器出售给它们。这是武的方面,文的方面就是逼迫人民币升值。
8月13日,美国国会93名众议员联名签署信函,敦促民主党人采取行动,针对中国汇率政策采取强硬立场;15日,美国众议院筹款委员会将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召开为期两天的听证会;16日,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也将出席听证会并作证。盖特纳认为,中国的汇改方向是对的,但力度不够,人民币升值幅度不够。
我的理解是,美国国内在人民币迅速升值问题一浪高过一浪地施压,与美国在中国家门口频频军演实际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迫使中国回到“美元核心”的轨道上来。人民币国际化、中国外汇储备投资的多元化、中国主权基金更多地投向资源类商品,这些动作都是美国恨之入骨的事情。
美国前国务卿,现在依然在美国政坛极具影响力的重量级人物――亨利·基辛格曾经就说过:有人想撼动美元的地位吗?那就宁可打一仗。意思十分明确,美国不惜动用武力去捍卫美元的地位。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美元地位是美国经济利益的核心,是美国通过两次世界大战换回来的权利,没有什么比这个问题更加敏感。
但无奈的是,金融危机确实使美国经济损失惨重,确实无法短期内复活。而现在的欧元,尽管已经遭受了所谓“主权债务危机”的严厉打压,但欧元区坚持削减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且更加坚定地大幅削减财政开出。这势必会是欧元在未来凸显强势,而更大程度上替代美元。这同样是美国人的担心。
更重要的是,当世界各国的游资既不相信美元,也不相信欧元,而把更多的美元、欧元投向资源了股权的时候,美元的地位将更加感到威胁深重。这不是美国人可以忍受的痛苦。注意:正因为美国人不愿意看到资源了股权变成硬通货,所以对资源股的投资风险巨大。
我认为,为了阻止这种事态的扩大,美国恐怕会无所不用其极。现在它们会把中国、尤其会把人民币当成靶子,因为这件事对所有中国的贸易对手都有好处,最具号召力。
中国应当有软硬两手准备。软的一手是,允许人民币缓慢升值,但不惜代价,用手中的美元换回中国需要的一切可以换回的资源;硬的一手是,中国人拿出当年“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气势与精神,正告美国人:美国人你敢破罐破摔,我们敢陪你它同归于尽。
这没办法,“割一城之地只能换一寝之安”,美国人的胃口是永远无法满足的。纵观世界历史的每一次转折,无不是在激烈的冲突中获得新的平衡的,这次也一样。除非美国人放弃霸权主义的思维逻辑,现在看,没戏!
每天晚上的7点30分到8点,我都会和老朋友张劲东先生在CCTV证券资讯频道《投资大参考》节目中,一起再聊聊每天影响证券市场的那些事儿,中国经济的繁荣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撑,从宏观经济事件中找到适合资本运作的投资机会,就成为是我们做这档节目的初衷,希望能从我们的“只言片语”中,大家能得到些启示,我们这档栏目也开通了短信热线(15010105189),也希望通过这个方式能跟大家进行交流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