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质疑中的网民心态


    凤姐的八首诗被刊入《延河》杂志2010年第九期,引起一片质疑之声。质疑的声音主要有两种:第一,那八首诗是凤姐写的吗?是她的主动投稿吗?第二,《延河》杂志刊登凤姐的诗是否有意炒作,借助网络红人的名气引起读者对这份刊物的重新关注?不难看出,这种双向质疑包含着对凤姐的否定,也包含着对《延河》杂志的否定。

    据说凤姐的诗是《延河》编辑宋小云从自由来稿中选出的,该邮件的标题是《诗歌稿件,从来没有发表过的》,只是感觉来稿质量不错后,他才发现邮件来自“凤姐罗玉凤”。为了证实这些诗稿是否真为凤姐所做,宋小云找到了凤姐的博客,从她的博客中看到了这些诗作。为了慎重起见,他还对照了凤姐博客中所留的邮箱与来稿邮箱,二者完全一致。但是,当编辑部联系凤姐支付稿酬时,凤姐却没有回应。在我看来,编辑的这番工作本身就包含着对凤姐是否会写诗的质疑,因此,不顾事实、善于想象的网民(网络时代的读者)产生类似反应是不足为奇的。

网络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人们相信的东西越来越少了。面对充斥网络的各种信息,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怀疑,如果不能亲自证实,这种怀疑情绪便很难得到根除。就此而言,怀疑已经成为奔流于当代人血液中的一种本能。在这种背景下,一个网络红人突然写起了诗歌,而且被著名或曾经著名的文学期刊发表,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质疑。正如上面所说的,《延河》杂志对此做出了充分的解释。然而,这个时代的潜意识是,需要解释的事物往往更加可疑。就此而言,对凤姐和《延河》的双向质疑具有必然性,而这种质疑之声又会强化人们对事物的不信任态度。

网络本来是个很好的平台,但它调动得最充分的往往是人性中的阴暗面:自我中心,自以为是,冷眼旁观,恶语相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如果网民有一些宽容精神、客观态度和专业素质,不“剥夺”凤姐写诗的能力和《延河》用稿的自由,凤姐和《延河》即使不能双赢,也完全可以平静地运行下去。然而,他们却同时受到了网络时代的“舆论专制”。事实上,网民大多并不专业,他们根本无心去看凤姐的诗作,即使看了也可能无力做出客观的评判。他们只留意与文学有关的现象,并不关注文学本身。习惯于抓住一点,肆意夸大,而无视事物的整体,这就是网络舆论的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