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以发展和改革的眼光看待创业板乱象--安邦咨询评论


要以发展和改革的眼光看待创业板乱象
    创业板诞生至今已近一年。虽然还在襁褓期,但创业板的规模迅速扩张,目前上市公司已超过100家。即便如此,截至9月10日,整个创业板个股的平均市盈率仍达68.81倍,不仅高于中小板51.91倍的市盈率,更远超深圳主板32.40倍和沪市20.04倍的平均市盈率。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顶着光环、被寄予厚望的创业板公司也逐渐走下神坛。在陆续暴露出来的问题中,比较重要的有三类。
    第一,业绩下滑迅速。创业板公司业绩下滑的苗头,在今年一季报时便已显现。随着中报的公布,这一现象愈发明显。截至8月27日,在已公布中报的113家创业板企业中,剔除无法比较的,上半年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率为27.08%,利润总额同比增长率为25.21%;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为25.56%。这三个数值无论与中小板还是主板企业相比,都有十分巨大的差距,在业绩增长这一块垫了底。其中,更有23家公司的营业利润出现了负增长,占比超过了20%。对于自诩高成长性的创业板来说,这个成绩单实在是难以令人满意。
    第二,高管离职减持。今年以来,共有41位创业板高管选择辞职,其中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人数就有13位之多,这与某些高管急于套现可能有很大关系。按照规定,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高管,如果想要卖出所持股票的话,其所在的公司必须上市满一年,而且每年不能超过25%;如果辞职的话,半年后就可以卖掉50%。也就是说,高管想要卖掉更多股票的话,最好的选择就是上市半年后就辞职。以三五互联为例,该公司于2010年2月11日上市,8月11日正好上市满半年,财务经理彭勇和副总经理兼董秘陆宏于当日双双离职。按照9月1日的收盘价,彭勇、陆宏持股市值分别为2156.50万元、1423.29万元。再过半年,三五互联正好上市一年,两位高管就可以卖股票了。辞职时间点如此精准,很难不让人产生怀疑。
    第三,超募资金闲置。创业板公司的超募现象非常普遍。截至9月2日,117家创业板上市公司首发预计募集资金合计269.84亿元,实际募集资金净额784.64亿元,超募资金共计514.79亿元。从理论上说,处于高成长期的创业板公司正需要这些资金来推动其业务的发展。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许多公司根本找不到适合投资的项目。在这514.79亿元超募资金中,仅有112.46亿元公布了使用计划,占比仅21.85%。即使是有去向的资金,其投资效率也十分可疑。到9月2日,共有44家公司提出了超募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公告,占比接近四成。而有的干脆以“发展主营业务”为名,明目张胆地买楼买地,改善办公环境。目前已有10家创业板公司提出用超募资金买房买地,总计耗资超过9亿元。
    以上种种乱象,给创业板的发展蒙上了阴影,也引发了社会上对创业板的质疑:创业板是否一个投机市场?中国的创业板是否会像世界上大多数创业板一样,要么半死不活,要么关张?这对政策部门和市场都是重要问题。
    在我们看来,创业板毕竟属于新生事物,我们还是应该多一点的宽容和耐心,用发展和改革的眼光来解决创业板暴露出来的问题。当前,创业板在制度结构设计上亟待改善。首先,改革不合理的发行方式,加大上市公司供给。这可称为“宽进”。现在能上创业板的企业大都是过了初创期,经营稳定,效益较好,而那些急需用钱的初创型企业反倒是无法融资,这让创业板显得名不副实。如果适当放宽标准,增大上市公司的供给,不但可让真正需要资金的企业能融资发展,还有利于改变定价过高和超募严重的局面。其次,完善退市机制。这可称之为“严留”。参考国外成熟市场的经验,创业板往往有较高的淘汰率,如纳斯达克每年有8%左右的企业被清退。不过,安邦此前曾撰文指出,国内资本市场的成熟度使得创业板无法照搬纳斯达克“价格退市”的模式。深交所总经理宋丽萍9月8日亦坦言,创业板推出退市制度非常复杂,它涉及交易规则、退市标准等等,现在还没有具体时间表,估计下半年要推出的难度会很大。由此可见,创业板的机制完善尚需时日。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创业板在迅速发展的同时,诸多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不过,如果监管层能稳步改进和完善制度体系的话,市场还是应该对创业板保持信心和耐心,宽进严留,以改革与发展来解决问题。


 

(本文内容来自安邦咨询评论,仅用于学习,任何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违者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