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是教育的短板


心理发展是教育的短板
 
 
昨天人民日报刊登记者崔鹏报道:《中产阶层焦虑根源 吁政府为其减负》,此前人民日报9月9日刊发《“中产”的日子不轻松》、《不该褪色的光环》等文后,也引起网友热议。
我读完这篇报道之后,第一感觉就是今天社会阶层的划分并没有明确的定义,确定什么是中产?而这篇报道中所说的中产概念大致应当属于:从事脑力劳动,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但又是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的这么一个人群。
因此,我们不能在确定中产定义中讨论中产的焦虑,只能说这样人群中的焦虑。在我看来并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焦虑,如果说这部分人群自身感觉到压力过大,特别是那种说不清道不明却实实在在的不安全感,归根结底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这是深刻地反映我国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教育的短板。
什么是良好的教育?良好的教育一定要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教育。把生活“锁定”预期就是不恰当的,预期是可以追求,但并不一定就能够锁定,许多心理压力就是因为“锁定”了这种预期而产生的。另外一个就是逃离,毋宁说“逃离”,更确切的说是“回避”。这种回避现实的做法也是心理发展中的问题。
关于“逃离北上广”不能全都归罪为“逃离”。有一部分是逃离,有相当一部分是正确的选择,因为人的事业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北上广”,有许多发展恰恰就不在“北上广”;扎堆“北上广”恰恰是中国社会发展并不和谐的现象。
有人逃到“乡下”,有人逃到“国外”。这种现象中虽然也有选择,有的也属于正确选择,但和“逃离北上广”就有很大的不同了。
一个人的心理面貌由他的观点、信念和世界观来决定的。观点、信念、世界观又永远与良好的心理素质相一致的,仅有观点、信念,没有实际的心理准备、心理素质,很可能变成空想或者幻想,因此回避现实随时都会出现。从学校到学校,从学校又进入社会,心理素质的培养确实是今天教育的短板,这点我们整个社会都不能回避,由此导致过高的“预期”落空,并形成心理问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我想要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现在大城市中的所谓这种中产的年轻人的工作负担过重也是一个绝对不能回避的现象。
如果说政府公务员也有这种感觉,那么他们的感觉就是很难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说真话的压力也许更大,他们的心理压力多数来自于体制内的民主政治,这是有区别的。
但是从事各行各业的这个人群,由于绝大部分是在企业中工作,企业实行了高度资本运作方式,资本总是在不断追求效益的最大化,由此给年轻一代带来过重的负担是当今的体制所不能回避的问题。
无休止的加班加点、没完没了的工作压力,让他们甚至都无法为自己喘一口气,而所创造的财富却变成资本的红利,与他们实际的劳动付出关联并不大。却还要担负沉重的生活压力,这种现象不仅在中产中存在,整个社会的财富分配都倾倒于资本的所有者。领取最低工资的劳动者也是这样,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并不是中产“独享”。
中国社会转型过程对于西方管理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并没有很好吸收现代前沿的精华,总还是停留在泰勒对人性的假定,这是一件值得反思的事情,如果走出泰勒制,走进现代管理学对人的需求层次的分析,更大程度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这种压力自然会变得小些。
虽然,这也并不完全能够代替“今天找到工作了,明天会不会被辞掉?今天身体很健康,明天会不会因为一场大病而致贫?从涨薪到升职,从户籍制度到收入分配制度,从子女教育到社会地位,到处都有或明或暗的‘天花板’”所遇到的每一个问题,而这些问题就需要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就有所准备,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〇一〇年九月十七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