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不能光靠海归,国内要尽快建立年轻人创新制度体系


从9月13——15日,参加了夏季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天津),接受了和讯网采访。

 和讯消息 2010年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于9月13日-15日举行。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方竹兰女士,就本次达沃斯论坛的主要议题接受了和讯网的访谈。她表示,建议设立年轻人创业“特区”,鼓励年轻人创业,创业风险可以国家一起承担,以此推动我国创新经济的良性循环,长远发展。

  以下是部分访谈实录:

主持人:当前,就业问题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面临的重要经济问题,您曾经提出设立年轻人创业“特区”的想法受到广泛关注。请问在目前大学毕业人数超过现有产业结构吸收能力的情况下,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实施的难度在哪里?

  方竹兰:我写过一篇博客,建议设立年轻人创业“特区”,我的初衷是,我们原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般都是我有项目,我海外归来,我有专利,然后把它放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我给你优惠条件,像百度等,实际上这些人在国外已经相对来讲是成功者,是属于锦上添花的,但是中国的实际是更需要雪中送炭,一个是中国的就业压力,一年需要有2400万个,现在只能解决1200万,现在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如果光靠政府是很难解决的。我个人感觉,我们其实特别需要,从教育开始,就应该鼓励他有一种个性,有一种想象力,有一种创造力,有一种创业的冲动。给他一个环境,给他一定的资金,给他一定的空间,让他去做,现在我们这方面做得不够,所以从就业角度来讲,应该提倡自主就业,自主就业我觉得设立创新创业者的环境条件特别重要。

  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的建设创新型国家,不能够总是依靠海外留学生,人家培养好了,我引进来,我就能建创新型国家,这实际上只是创新型国家的起步,真正的创新型国家的建立,是要靠我们做内功的,我们自己培养的学生,他自己有创新的能力,有创新的本事,然后做成,这是未来的方向。

  未来方向怎么培育呢?一个就是教育。还有一个就是一旦学生毕业以后,你逼着他去做,你给他一个空间,给他一个压力,让他去做。这方面我觉得动作太慢了,现在学生一毕业就说国企第一、公务员第一,这个导向太不对了,这说明我们国家政策导向还是有一点问题。大家都求稳,大家都求社会面子,如果说这种追求,国家能够适当地给予引导,比如谁创新、谁光荣,谁创业,风险由国家一起承担,这多好,导向一变,中国创新创业的人才大有人在,为什么?中国人的智商和犹太人的智商是同一层面的,是世界上智商最高的民族。而且根据我在国外的观察,即便在国内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出去以后通过个性的鼓励,创新创业的教育,他突然焕发出一种能量,这可能跟我们目前的教育、人才管理本身,对于人的个性的压制,对年轻人的潜在超常性“默示知识”有关。

  创新性是明示知识,如果是诺贝尔获得者叫做超常识明示知识,年轻人身上有一部分人默示知识及不能用语言和文字系统表达的知识,这部分知识里面,有一部分是最珍贵的,超常规,不能由语言文字表达,但是他一做就能惊天动地。比如说微软的盖茨,他都没有大学毕业,比如说Google的创始人,斯坦福的学生,博一就开始创业了,这种天赋、爱好、激情、特长、灵感,这样一种想象力,这样的东西是最宝贵的,而我们现在忽视的恰恰是这个东西。

  主持人:鼓励年轻一代创新,也是对中国创新经济巨大的推动?

  方竹兰:对。只有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真正进入良性创新循环,不能只靠国外留学生,必须靠自己培养,然后靠自己整个人才制度的改革,眼睛向内,我觉得这个做得不够。做得不够,我觉得有些后果比较严重,比如说很多有钱人出国的,移民了,其实移民的人当中,有的可能是害怕他的收入来得不怎么光彩,不安全感,但是也有一部分觉得干不成事。

  主持人:在国内没有形成一个“人尽其才”的环境?

  方竹兰:就是能够做成事的稳定、安全的环境,特别是创新、创业安全的环境,包括税收制度,包括政府职能,包括分配制度,包括准入制度,如果国有企业垄断行业创业者进不去,可以选择其他的创新行业,可能就成功了。

  还有一个证明我观点的,就是优秀学生的,从高中就开始想出去,这是一个大的问题,他追求什么呢?因为我是人大老师,人大附中很好的学生,一些学生北大、清华,一考上就出国,等于给人家培养第二哈佛、第二耶鲁,第二斯坦福。我们不能怪孩子,可能这些人出国将来对中国也有好处。但是我们要重视,真正创新创业有潜能的这批人才的教育问题、管理问题、激励问题,在这些问题上我觉得我们是需要认真反思和加以警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