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带你逛艺博会2:茅为清谈巴比松画派


这次艺博会的主题是“经典北京”,因此我特意邀请了两位朋友——熟悉国外画廊业的茅为清和熟悉国内画廊业的林松,分别介绍了现场参展的西方油画和中国油画。

茅为清选择是巴比松画派(Barbizon),他表示,在中国的市场上能看到这些19世纪欧洲名家的原作,十分难得。巴比松画派指的是聚集于巴黎郊外巴比松地区的一群艺术家,他们反对当时法国学院派安于室内以古典题材创作的传统,主张去户外写生,捕捉自然的光线。在艺术史上,他们被认为是法国现实主义的一部分,但更重要的身份,则是“印象派的前身”。

我后来又查了点资料,说巴黎郊外的巴比松,大家可能会比较陌生,但如果说枫丹白露(Fontainebleau)的树林,很多人可能马上就能有感觉了。巴比松画派盛行的年代,大致的划分是1830s到1870s之间,其黄金期正赶上1848年革命之后的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王权再次被赶出巴黎,人民再次占了上风。那样的时期,老百姓们上王室行宫的林子里逛逛,成了时髦,艺术家总是赶时髦的人,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柯罗(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卢梭(Théodore Rousseau)、库尔贝(Gustave Courbet)…… 他们聚集在巴比松,实践着John Constable在1824年巴黎沙龙上首次点燃的追摩自然的火种。

由于时间有限,茅先生只简单介绍了现场的三幅作品:第一幅是卢梭的,晚霞光的透视,已经不仅是写实,而是经过大脑处理之后,刻画出的景象;第二幅是库尔贝的,同样在用自己主观的东西去表现光线,从中可以看到印象派的影子;第三幅是柯罗,他是后代许多大师崇拜的对象,画面上朦胧的光和倒影,已经完全可以被认为是印象派的前身。

茅先生特别强调了一下市场,目前,巴比松画派没有印象派那么流行,在市场上还能以比印象派低很多的价格,买到那个时期的经典作品。原因有两个:一是近年来,大家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了印象派上面,使得巴比松的收藏相对没那么大关注度;二是这个群体曾经被日本人炒作过,现在经济不景气,有不少旧藏流入市场。

对于中国的收藏爱好者来说,接触西方经典大师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风险,所以,真实性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茅先生也分享了经验:要详细查看、了解一切作品的来源、出处、流传记录等,资料越详实越好。

当晚,我们还看了由同一画廊组织的小型展览,以柯罗等人的巴比松画派为主,虽然柯罗一直都是我的最爱,但因为现场展出的不是他典型的画作,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其中一幅荷兰画家W. Bilders的风景,细节十分耐看。这几天的访谈中,大家多次涉及到“如何理解经典”的话题,总结起来,大致有几个特点:一,经得起时间考验;二,审美价值是基本前提;三,艺术史上的盖棺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