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皆祸害”吗?
----徐景安教授访谈
2010年8月25日
豆瓣网成立了“父母皆祸害”小组,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平衡式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占郡,就此对中国幸福研究院院长、深圳市市民情感护理中心主任徐景安教授进行了访谈。
中国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失败
王占郡:
国外有部电影,讲一个女孩受到家庭暴力,喊出了一句台词“父母皆祸害”。豆瓣网以此为名开辟了专栏,里面有不少帖子是孩子对家长教育方式的不满,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徐景安:
这个名称不好,怎么能说父母皆祸害呢?是祸害,就要铲除、打倒、对抗、斗争。即使父母做的不对,也不能说是祸害啊?它的宗旨写了一段话:“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是我们要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父母都是祸害,还有什么孝敬可言?孝敬作为前提,父母就不是祸害。
王占郡:
现在有一些家长在不同的程度上,确实迫害了孩子。
徐景安:
网上分了几种类型:肉体的伤害、人格的伤害、情感的伤害,以及对孩子人生控制等。这些问题是存在的,确实反映了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出了大问题。
我归纳为宽严失度,有的过于宠爱,因为是独生子女,要什么给什么,我们情感护理中心碰到过这样的案例:女孩是一个中学生,一定要买1000块钱以上的手机,第二天弄丢了,埋怨父母没有提醒她。送女儿到学校,嫌车差,要求提前下车,父亲责备说自己没本事。她逃课回家,妈妈跟班主任打电话,认为妈妈丢了她的脸,回家后就开始砸东西,还嚷着要自杀……,家长无原则地迁就与溺爱,造成孩子霸道与无理。
有的过于严厉,要孩子好好学习、好好考试,成绩不好,就批评评、责备甚至打骂。我们中心也有这样的案例:父母忙生意,没有时间与孩子交流、沟通,一回家就是督促孩子写作业,学习成了孩子很大的压力,就讨厌学习,不愿上学。儿子提出要上网玩游戏,母亲看着他作业一个字没动,气不打一处来,抓起衣架就想打他,儿子喊:“不上学了,我自杀!”弄得母亲焦虑、忧郁、失眠、迷茫。
宽也好、严也好,家长都忽视了对孩子做人的教育,宽者只知道给予,孩子的欲望越来越多,稍不满足,就不满、抵触,以至离家出走。严者只知道分数,认为学习好,成绩好,就上好学校,找到好工作,就有好生活。但不知道孩子怎么做人是最重要的,一个没有德性的人,再有本事,也不会幸福。
不教育孩子怎么做人,是因为我们的绝大多数父母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做人。这又是当今中国社会的问题。从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把传统文化抛弃了。改革开放引进了西方文化,也没有弄明白,只知道做人就是挣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缺失,社会教育更缺失。
王占郡:
这个小组注册成员达2万多人,其中大约孩子1.5万,其他是家长、成人。
徐景安:
“父母皆祸害”的出现,是中国父母对孩子教育出了问题的一个反映。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失败的,中国的父母比全世界的父母付出最多、最操心,从孩子上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找工作、办结婚、买房子、带孙子,父母都要管;而中国的孩子对父母最不满意,90%都不满。日本和美国的孩子,最崇拜的人前三名一定有父亲或母亲,中国孩子最崇拜的人,前12名全都是歌星、球星、影星。现在产生了这么一个小组,让孩子们倾诉对父母的怨恨。这从另一方面讲,也是一件好事,把教育孩子失败这个问题集中暴露出来了,让我们的家长、社会重视。
我不知道发起人是什么背景,有一个往什么方向引导的问题,一味地让孩子们泄愤,煽起孩子对父母的怨恨,这就会使亲子关系更趋恶化。
王占郡:
这也是我所担心的问题。
不能丢弃中华民族的美德孝道
徐景安:
我看到网上有一个对话的帖子:“害人母怎么对你,你就怎么对她”,“那别人认为你不孝”,“这总比自己憋出病来强”,“父母养你这么多年呢?”,“他们生了不养,谁养?别把养孩子说得多么伟大!”“不管怎么伤你,毕竟是养育了你,花了不少钱!”
父母如果做得不好、做得不对,孩子该怎么办?传统文化有明确的规范:“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王占郡:
网上有类似的帖子,很多家长说没有父母不爱孩子的,作为孩子就应该孝顺父母。
徐景安:
孝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父母生我、养我,关心我、爱护我,世界上最操心、最疼爱我的,就是父母。孩子孝敬父母,是理所当然的。但现在要不要继承孝,成了问题。王朔讲,所有孩子生下来都不是自愿的,是父母为了解闷把孩子生下来的,所以,孩子生下来,你就得养。凭什么让我感恩?还有的说,父母生了我,就给他们带来了快乐,远远超过父母给我的快乐。用种种理由来消解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不用孝敬父母。事实上现在的情况是,中国的父母孝敬孩子,孩子要什么就得给什么,你不给,他就不满,离家出走、打骂父母的都有。
今天的年轻人接受了自由、平等、权利的西方价值理念,对孝顺父母的传统道德,提出了质疑。子女与父母是平等的,凭什么要我孝顺你?我认为,从人格、权利上是平等的,作为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尤其要关注孩子的情绪。过去有句话叫“棒头出孝子”,打骂孩子很正常。我小时候,做错了事,母亲就要我跪下,老师就用册子打手心。那时的文化、那时的氛围,孩子不认为是虐待、迫害。现在,情况不同了,不能沿用过去的办法来管教孩子,流行的说法是把孩子当朋友。所以,现时代怎么教育孩子得讲究方法。
那么,作为孩子应该怎么对待父母呢?我建议,孝顺父母改为孝敬父母,要一切服从父母、顺从父母,是现在孩子难以接受的。但要不要孝敬父母呢?我认为这是做人起码的准则。人应该讲权利,也要讲责任。在权利上,人与人是平等的;而责任是不讲平等的。坐公交车,我们都有坐的平等权利,但是有老人、小孩、孕妇时就要让座,这就是责任。父母有养育孩子的责任,应该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付出一切,从这个意义讲,父母就不是普通的朋友,朋友没有义务与责任为你付出。那么,孩子就有孝敬父母的责任,孝敬来自感恩、知恩、记恩,父母给了你生命,并养大成人,这是天底下最大的恩。连这种恩都要找理由消解,那世界上还有什么恩?人家对你好,你可以说,这是你愿意的,又不是我求你的。你对我好,一定有目的、动机,即使你不图我回报,那也是为了扬名,或者获得助人之乐。至于感恩自然、感恩地球,更是莫明其妙。自然、地球,用得着感恩吗?所以,一个不懂感恩的人,总有理由可以不感恩,而一个没有感恩之心的人还有爱吗?谁都不爱的人还有道德吗?
今天不少年轻人,否认孩子孝敬父母的责任时,运用的是西方的准则。但向父母伸手时,却多多益善,越多越好,成为啃老一族。在西方,18岁就独立了,父母就没有责任了。这就看父母与子女双方的意愿。父母可以供你,也可以不供你;孩子一般选择自己努力,尽量不靠父母。从法律上、道德上,孩子18岁,就解除了双方的责任,孩子不用赡养父母,父母老了,就进养老院,或者孤独而死。西方父母有18年供养孩子的责任,当他们老了,虽不需要物质的帮助,但是需要情感的关怀、心灵的抚慰,儿女却可以不顾。所以,西方人不愿生不孝之子,出生率越来越下降。王朔不是讲,生孩子是为了图快乐吗,西方人一算生孩子很吃亏,也就不生了。人连孩子都不要、都不爱,人类该绝种了。这就是抛弃孝伦理的报应。
王占郡:
有些父母确实没有尽到做父母的责任,所以,很难让孩子感恩父母。
徐景安:
有一个25岁的女孩,她说没有母爱、也没有父爱,她生下来时,父亲要把她淹死,后来在亲戚的劝阻下没有死,3岁送外婆家,6岁回来,父母总是吵架。来深圳工作,既没有事业、也没有爱情,她觉得人生没意义,她要跳楼自杀。她找我们中心咨询,我告诉她,你没有权利决定父母怎么对待你,但是你有权利选择怎么对待父母;你现在25岁,不能埋怨过去,这个没得到、那个没得到,你应该通过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自己快乐,也能给父母、给别人带来快乐,就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她改变了对自己与人生的认知,就变得积极、阳光,成为中心的形象代言人。
王占郡:
有一个帖子说,她学习不好,高三的时候,妈突然给我跪下,她一边拍打自己,一边说我不孝顺,我吓呆了,头脑一片空白,这一幕让我终身难忘。您点评一下这个现象。
徐景安:
孩子学习不好,家长心里焦急,就给孩子跪下了,这说明家长的悲哀和无奈。作为孩子,真的该反省,究竟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如果还有一点点感恩之心,应该感悟了。但她一片空白,不知所措,可能还会反感,跪什么跪?
我再讲一个案例,有一个女孩子19岁了,她喝的水都是父亲倒的,小学、中学、大专,一直不好好学习,还骂人、打架、吃兴奋剂,老师、校长、父母都对她头疼。最后没办法了,她母亲就把她送到山东的儒家文化教育中心,听了三天课,没有任何作用。最后一天,三大决战的导演,他是中国的大孝子,他把妻子喂养孩子的奶,密封保存起来,20年后打开,奶水全部变成了血。这个孩子看到这个情节,彻底感动了,母亲是用血把我养大的,觉得对不起母亲,给母亲跪下了,从此变了一个人。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本能,儿女对父母的爱则需要教育。对父母的这种情感,通过教育是最容易激发出来的。能激发起对父母的感恩之心,这个孩子就有救。
教育孩子需要理念与方法
王占郡:
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是不是家长就什么都做不了呢?
徐景安:
应试教育给孩子巨大的压力,不好好念书,没有好的分数,就考不上好的学校,就不会有好的工作,就没有好的生活,所以,家长往往逼孩子学习,忽视了对孩子做人的教育。孩子生活幸福,固然需要本事、技能,但是如果没有爱心、德性,再有本事、再有能耐,轻者不会处理人际关系而不快乐,重者就会走向歧途跌落深渊。所以,学习再忙,也不能放松对孩子德性的教育。现在有一种错误观念,等孩子大、懂事了再教育,坏习惯养成,到这时就来不及了。
王占郡:
现在什么都有上岗证,就是教育孩子不需要。
徐景安:
确实如此,养鸡、养鸭、养花都有专业,唯一教育孩子不需要学习,更不要证书。大多数家长,既没有教育理念,更不懂得教育方法,尤其不关注孩子的情绪,往往把自己的理念强加给孩子。而现在的孩子与我们的年代不一样了,注重自我,崇尚自由,追求平等。对父母强加于人的做法十分反感,矛盾冲突就不可避免。有的是父母打骂孩子,也有孩子残害父母的。
王占郡:
现在很多家长为孩子做决定,必须读什么专业,上完大学必须回老家工作,必须娶或者要嫁什么样的人,否则我就和你断绝关系,等等。您怎么看?
徐景安:
作为父母确实有为孩子做选择的义务和责任,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找什么样的对象比较好,给孩子一些指导性的意见,但前提是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孩子不愿意,你就不能强求、硬逼。我的朋友是律师,非常有名、非常成功,他就喜欢孩子一定要当律师,但是孩子没兴趣。她在英国学习时不得不学法律,但实在读不下去,哭着要回来,父母就不让,后来她自己回来了。现在这个矛盾没有解决,她自己也不知道喜欢做什么,但就不愿做律师。
选择什么对象,更容易产生分歧。孩子认为,父母不要干涉,但父母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因为孩子的婚姻幸福也直接关系父母的幸福,况且在择偶的问题上,年轻人缺乏社会经验,听听父母的意见也有好处。但父母不能强加于孩子。我的女儿选择了一个男的,我一看就觉得不行,她认为这个人有男子气,我当时以断绝父女关系相威胁,但没用,还是结婚了,后来离婚了。现在,我女儿明白了。
我的儿子,现在也要找对象了,他就是要找脸蛋漂亮的,我与他妈劝他,女孩善解人意最重要,但他不听。现在我的处理办法是,你喜欢谁,不用告诉我们,这是你的自由,但我们不会承担任何费用。如果你看上了,也征求我们的意见,你满意,我们也满意,我们会给必要的经济支持。你要自由,就得独立。你不独立,就没有自由。
王占郡:
你有选择对象的自由,我有选择资助的权利。
王占郡:
您认为在亲子关系问题上,心理咨询和家庭教育是什么样的关系?
徐景安:
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你讲人生的大道理,什么人生观、价值观,怎么做人,他们不爱听。心理咨询给你一种思维的角度和方法,给孩子与父母以启发,这容易为现代人所接受。但我不用心理咨询这个词,我们是情感护理中心,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讲,是情感困惑的排解,不是心理有问题。情感护理还有一个含义,就是倡导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怀。比如,做父母的就要关注孩子的情感,这是家庭教育容易忽视的问题,情绪闹对立,你说什么话,孩子都听不进。
我举一个例子,孩子被老师罚抄单词,孩子生气地说:“英语测验,我错了5个单词,老师罚我每个词抄写10遍,太可气了,我不喜欢这样的老师。”大多数家长会批评孩子:“你的学习态度有问题。明明是你做错了,老师应该罚你,你还说老师可气!”这时孩子会感到委曲,以后碰到这样的事再不会与你说了。这种事多次发生后,孩子与家长沟通的大门彻底关上了。从认知上说,老师是对的,孩子是错的,我们要帮助孩子从内心接受老师的处罚。但此时的孩子情绪很抵触,你认知上再正确的话,他都听不进去。孩子是这样,我们大人也一样啊!在闹情绪、闹别扭的时候,道理很难听得进去。孩子已经很生气,你站在老师的立场上来批评孩子,必然引起孩子对老师和家长更强烈的反感。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化解孩子对立的情绪,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从孩子的感受出发,加以引导。家长应该同情地说:“是啊,每天都有作业,如果是我,也会烦心的。”这是家长表示理解孩子的感受。孩子:“您上学时也是这样?”家长:“我当时也认为老师在罚我们,但我想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如果我做得好,老师就没机会‘罚’我啦。于是,我很努力,才有机会顺利地考入大学。而和老师闹别扭的同学,成绩越来越糟,别说进大学的校门,就是高中毕业,还有几个补考的呢。我的体会是:重复可以令记忆更深刻,这也符合记忆的规律。”这就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端正了学习态度,并且化解了与老师的矛盾。家长与孩子沟通不畅,往往是我们忽视孩子的情绪。
王占郡:
是不是学历高和地位高的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就不容易犯错误?徐景安:
那不一定,学历高、地位高的人认为自己成功,更容易强加于人。北京有一个案例,父亲、母亲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对孩子生活无微不至的关怀,就有一条,你给我好好学习。儿子打扫自己的房间,不让,你给我学习,房间自有人打扫。孩子早上起来做早点,不用,把时间用来学外语。孩子要打网球,不可以,只允许跑步。孩子要看电视,不能,星期六只能看一次。孩子看书会突然被检查,不让看课外书籍。孩子从中学开始苦苦追求一个女孩,一直到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才确立恋爱关系。有一天他去见这个女孩,在路上逛街,手牵手,被他母亲发现了,训斥他“不是花前月下的时候。”当天晚上,儿子和父母发生了争执,父母不允许儿子在事业有成以前考虑这方面的问题。他所苦苦追求的恋爱成为泡影。当天晚上他思考了一夜,早上九点多钟的时候,把父亲掐死。中午母亲回来,买了排骨和青菜,一起吃了丰盛的午餐。母亲午睡时想把她电死,但母亲坐了起来,他就用皮带掐母亲的脖子。母亲说:“你有什么要求可以讲啊”。他说:“已经晚了,我已经把父亲杀了。”母亲非常震惊,说:“不管怎样,你现在住手,如果你坐牢我陪你坐牢,如果你死我陪你去死。”讲到这儿,他有点犹豫。母亲想要挣脱皮带,结果他一下子把她掐死了。
王占郡:
有的家长说,我小的时候没人管,现在活得很好,事业很成功,所以孩子不教育比教育更容易成才。
徐景安:
如果教育得不好,真的还不如不教育,但是不教育不是一个值得推广的经验。问题还是怎么教育,用什么理念与方法教育。
王占郡:
有一个母亲,与她的女儿没有办法沟通,女儿不理她,她就和丈夫一起找一点事干,对女儿说,我和你爸去舟曲了,她说去呗,你去哪都行。结果那天泥石流,她妈妈死了,爸爸也没有找到。现在她原谅了她妈妈,更后悔为什么以前那样对妈妈,否则妈妈不会去那里。
徐景安:
家长与孩子不能沟通,闹对立、不说话的很多。有一位单亲母亲带着一个女儿,因为离婚很早,她总想给女儿多一点爱,什么都管,引起女儿的反感。两人经常不说话,搞冷战。她们一起去参加庐江文化学习班,母亲反省不知道怎么爱女儿,女儿反省对母亲没有感恩之心,两人抱头痛哭。
现代人找不到角色定位,不知怎么当父母、当儿女、当官员、当医生、当教师、当老板、当员工,也就是缺乏规范。传统文化倡导父慈子爱、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君臣有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准则和角色定位。
现在有很多学习班倡导学“弟子规”,不少人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有所感悟,不是指责别人,而是反省自己。
王占郡:
是些什么单位组织的?
我们愿意为教育孩子共同努力
徐景安:
深圳明诚国学教育中心办了很多期,全是免费的。深圳市市民幸福生活促进中心在罗浮山也办了一个幸福训练营,讲养心与养身。有个国学讲师团,在全国演讲,广东去了八个城市,来深圳讲了三天,2000多座位场场爆满。他们不主要是讲道理,而是现身说法,有的是黑社会的头、有的是卖假货的、有的是拿了红包的医生、有的是打架骂人不好好学习的女孩、有的是不会当妻子母亲的女强人等等,学了传统文化而彻底感悟,改邪归正、重新做人。他们送了我一套碟。
王占郡:
能不能放到网上直播?
徐景安:
网上可以直播,如果需要这种碟,我们可以送。另外,我们情感护理中心提供免费电话0755-88851085,意思是帮帮帮我,一定帮我。开通一年多来,接听了5000多个电话,避免了18起自杀他杀事件。孩子也好、家长也好,有什么困惑,可以打我们的电话。
王占郡:
我们组织了一批志愿者,有的是家庭教育的专家,有的是心理咨询师。开展一帮一,愿意接受帮助的,可以与我们的专家联系,已有20多人报名。你们能参加进来更好。面询的点,我们在北京,你们在深圳。
徐景安:
你能有心来组织介入,帮助孩子与家长,办了大好事。
王占郡:
我的中心原来叫平衡教育研究中心,现在想把它转换成一个基金会,说服企业家,出钱赞助。第一件工程就是整合国内外家庭教育的理念,创作一本家庭教育的指导书,把它放到100万个酒店的房间里面去。
徐景安:
以色列集中了民族智慧编了一本书,叫“塔木德”,以色列民族散落到全世界各地,都会看这本书。现在,中国的民族文化弄丢了,西方文化进来了,也没有完整的理解西方文化。人人只知道,要自由、权利,要得到、发财,就是不讲责任。中国成了没有文化、道德、理念、精神的暴发户,能不出问题吗?
王占郡:
中国文化书太多,同一个问题不同的答案,诸子百家之后,有独尊儒术的时候,也有崇尚老子的时候。犹太人拿着塔木德走遍全世界,他们见面时非常容易共鸣。中国人不要说全世界的华人,大陆不同地方的人、或者相同地方的人都有不同的观点。中国人不知道哪本书好,普通老百姓很难选择。
徐景安:
怎么教育父母很难,不如从教育孩子入手,从幼儿教育做起。集中一批专家,吸收中西方文化的经典,编成故事,配上图画,每一个故事讲一个人生的道理,成为家长教育孩子的教材。民间编的教材进不了学校,但幼儿教材是一个空白。编得好,家长、幼儿园都会买,当然送更好。
王占郡:
美国人这方面做得好,值得我们借鉴,《贝贝熊》一套30本,每一本有二三十页连环画,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孩子喜欢看,具有趣味性、可读性、知识性、教育性。咱们做的是很有意义的事,我们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