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中国城市居民金融消费情态与趋势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会上诸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城市银行的高层莅临现场。金融行业知名的专家学者也将从理财产品营销创新的角度,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以下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先生的致辞:
郭田勇:主办方让我谈一下发展消费金融问题,我简单想了一下,从三个方面来谈。
一是发展消费金融的迫切性
迫切性大家都很清楚,一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现在经济增长,昨天大家达成一个共识,未来中国经济要下滑,未来怎么样保持经济可持续性,寻找新的增长点。大家所有的观点也是形成共识,未来扩大消费是最为重要的。当然,在扩大消费中,包括中央进行一些改革,比如我们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让更多人通过提高收入水平,因为收入毕竟是决定消费最主要的变量。这些方面的改革,比如提高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这些是扩大消费的主要办法。但是消费金融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因为我们想在中国,中国在消费金融方面,这些年有了初步的发展,但是从金融对消费方面的渗透的深度和广度来看,还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我们跟西方国家相比,美国发生金融危机,我们也看到了还是存在着消费过度的情况。我们用金融作为杠杆启动消费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发展消费金融仍然是一个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引擎。
二是为什么发展消费金融呢?当前我们面临的流动性过剩与低利率的宏观环境,现在楼市泡沫,昨天在哈尔滨和王松奇交流,大家又达成一个共识,说未来房地产市场要调整,大家都认为未来房价可能要往下走。其实我想说的是,房价调整,房地产回调,如果大家投资性购房非常多,房价回调,大量资金从房地产退出来,这些钱到什么地方去?大量的社会资金到什么地方去?以及中国前期的大量的货币增发、信贷投放,形成的强大的流动性到哪儿去?通货膨胀,未来国家控制也很严,当然,我们希望通过对民间资本开放进实体经济领域、垄断领域,吸引资金到这些领域去,但是看来好像进展也不是很顺利。所以我们昨天讨论也担心中国未来房地产下来,中国出现大量的资本外逃。后来人家说你用“外逃”这个词不太合适,因为资本既然可以往里流,就有权利向外流,你说是“外逃”,好像人家就不能走,是一种犯罪行为了,人家可以向里流就可以向外流,应该是资本外流。不管怎么说,我们对这种情况还是比较担心的。
但是怎么办呢?因为这些钱一定要找到一些更好的能够生息、增值的手段,才能稳定住它。所以我们想通过消费金融的发展,我们如果能够给这些消费者或者是零售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工具、金融产品,使得他们能够增值,是否能够稳定一下,我觉得是有这个意义的。
银行吸存,现在银行拼命吸收存款,我们觉得这里也反映出一个问题,我一直认为我们的利率是偏低的,但是现在从主流学者的一致观点认为中国就是不能加息了,因为经济要下滑了,而且未来通胀可能不是太高。但是我们看到,从今年初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们持续地处在一个实际利率为负的状态,实际存款利率为负,现在各家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都展开了吸储大战,相互揽储,说明一方面是他的前期放贷过快,再加上银行提高准备金率,银监会提高监管标准,一下使得它的资金上形成了缺口,所以大家拼命来揽储。但是我觉得背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实际利率水平为负、名义利率水平偏低,银行没有吸引力了。央行说为了防止经济下滑又不能加息,由于这块存款的机会成本太高,所以大家就向外走了。所以我想一直持续这种情况,可怕对银行业经营也是非常不利的。
大量银行理财产品,现在银监会叫停什么银行信托合作理财产品,其实大量银行信贷理财产品之所以会今年发行这么大的量,我觉得除了转移收入,从表内转向表外,增加中间业务收入,规避贷款指标控制,规避贷款规模限制,这些都有道理,但是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依靠发行银行理财产品来稳定储户,这个功能是非常重要的。我的利率水平特别低,你不给我弄出一个高收益的产品来,我可能把钱直接都取走了,所以有稳定储户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我希望大家能够想到这个问题。
楼市泡沫如果破裂,从未来流动性挤压以及银行的吸存状况和实际存款负利率情况来看,我们恐怕在零售经营领域,未来金融创新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我们要有更多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才能把这一块庞大的个人的金融需求稳定住。
二、制约消费金融发展的瓶颈
我们认为消费金融,现在来看产品同质化情况比较严重,大家现在都在搞理财,包括搞房贷、信用卡,特别有创新意义的不太多。现在搞信用卡,比如银行搞什么高尔夫卡,所有银行都在搞高尔夫信用卡,办张信用卡,刷了多少钱,能够提供一次免费下场的机会。大家都是一窝蜂这样做,同质化很严重。一方面,各个银行跟得很快,外资银行来的时候我们也是跟得比较快,一看有什么好东西,我们马上就学。所以外资银行也觉得我们对金融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但是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创新能力本身比较弱,银行还缺少专门的人才,对消费金融的特点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切割、分层,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开发出一些特色性的专门化的理财产品。这是第一。
二是信贷资金来源,未来会面临一定的局限性,确实也存在这个问题。这次在哈尔滨,主要是参加中小银行的一个会,我们和中小银行的人交流,中小商业银行又面临着流动性紧张的问题,我一直说,中国的银行业一定要珍惜、善待客户,其实国有大银行的客户基础非常好,这是中国的特点,国有大银行存款源非常丰富,大家把钱都放在里面,形成了大量的资金流动,中小银行就特别欠缺,包括中小股份银行,没有那么多网点,没有那么雄厚的客户基础,很大程度上依靠公司业务吸收存款。这样存款的稳定性就比较差。消费信贷资金来源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第二点。
三是个人征信。做消费金融,做个人业务方面,一定要了解你服务的对象,就是金融消费者的基本状况。所以说信用体系,刚才雷薇博士也谈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度建设还是处在一种滞后状况。所以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上个礼拜,我们研究中心课题组到了宁夏,做了农村金融调研,在银川也调研了好几天,我们对当地的农村金融机构包括一些农户进行访谈,农村金融机构普遍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他们特别希望能够把农民土地能够流转起来,这方面呼声非常高,因为他们觉得做个人业务,给农户做业务,如果土地不流转,就缺少抵押品,银行就缺少控制风险的能力。其实我们也注意到,人民银行现在正在开始对农村的个人征信系统进行推广,现在个人征信系统主要是在大中城市,现在正在往农村推。
三、发展消费金融的对策
对策和问题总是相关的,一是改进金融服务,创新产品,这是未来从金融机构来讲最需要做的事。对客户细分,发现需求,创新产品,当然还要合理定价。定价问题讨论得也比较多。我最近搞了一本书,就是《银行金融产品定价研究》,我们确实要善待客户,美国发生了金融危机,美国在金融危机以前,美国商业银行的客户基础和中国是不一样的,美国储蓄率非常低,消费率非常高,到银行存款人非常少,银行想拿储户的钱为我所用,去发放贷款等等空间非常小。中国就不一样了,中国居民储蓄存款是银行最为重要的一块资金来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简单地说看到国外商业银行对储户、对客户、小额账户收费,国内就要收费,这是处在两种不同的市场环境。
我上个星期参加国家发改委和银监会的银行收费问题管理办法,我参加专家会,我就提出一个建议,对于跟公众利益相关的基础性的业务、基础性的中间业务和跟广大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业务的收费还是要由国家控制的,所以要采取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方式。同时我们一定要给银行一块自主定价的空间,有块创新的空间,客户现在要细分,发展需求,如果能够通过创新,设计出很独特的、非常适合一部分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当然就应该给银行一个获利的空间。企业如果有一项新技术、新产品,我们就承认这个企业应当有获得一部分超额利润的权利,商业银行也是一样,服务收费方面肯定要规范,规范的同时,要注意到这个问题,不能说一刀切似的,所有收费项目都要管。
郭田勇:银行对于特定人群开发出的有特色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项目,一定还要给银行一块独立的空间,否则的话,将窒息金融创新,窒息银行的活力。
二是平衡好培育市场和风险控制的关系。消费金融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有钱人,赚钱很多的人,有这个钱,没有必要去贷款了,包括他都不愿意让银行帮他理财,银行搞私人银行部,我跟他们交流,中国的顶级富豪,私人银行部都挖不过来,因为他也不希望你们知道他有多少钱,可能跟中国的法律不健全有关。另外,他可能也看不上你帮他挣的这几个钱,他有十个亿,又不想说出来,又不想让你拿出去帮他挣一百万,没有什么意义。这是高不成。低不就,需要银行服务的人,银行又觉得不挣钱,或者信用状况差。所以高的我们要成,对高端客户发展要非常重视,同时低的这部分人群,也要“就”,深入到农村领域,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以及个人征信进一步向下渗透,发掘出更多的消费金融的需求来,对于金融机构发展中做好风险控制,这个意义还是非常大的。
三是政府为消费金融发展培育好的外部环境,包括法律法规体系、信用环境,以及未来消费金融方面在财政税收政策上也应该给出一些倾斜和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