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经济世界被分为两个阵营,一个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另一个是新兴的正在工业化的国家,前者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代表,后者的代表,就是公众已经耳熟能详的“金砖四国”。而中国和印度,作为其中的两个成员,无疑是世界瞩目的焦点。
我认为,关于中印的热点话题如此丰富,首先是由历史大趋势决定的。“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是国际经济秩序的基本规律。我们已经看到了在农耕时代,亚洲,特别是中国曾独执牛角,在资本主义发轫时期,热点转到了西欧,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中心转移到了北美,目前看到的趋势是,亚太地区将引领全球经济继续前进。这个看法可信的一个重要依据是:美国虽衰而不落,其占据着太平洋西岸,将继续发力;日本和澳洲在太平洋中部,成为定海支柱,而太平洋东岸是中国,地处南亚的印度属于这一地理范畴。美、中、日分居全球GDP排名前三位,而且,中国和印度的增长速度称冠全球。可以说,亚太地区既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又有强大的发展引擎,这是成为全球经济中心和重心的根本保障。
所谓发展的引擎,并非仅指增长速度,而是增长速度、体量规模和质量的综合。在亚太地区,澳洲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体量规模较大,发展质量高。日本和美国,体量规模大,但目前的发展质量不高,发展速度放缓或趋于停滞。中国体量规模大,发展速度快,但社会整体发展质量堪忧。印度则是潜在体量规模大,发展速度快,发展质量存在问题。在这一地区,可能还会涌现发展更快的新星,比如越南等小国,都有可能脱颖而出,但是,这一地区,几乎不会出现与中国和印度可以等量齐观的大型经济体。这就是我们不得不以及有必要关注中印两国的原因。
通过研究中国和印度,有助于我们把握世界未来20-50年的发展脉搏。普勒姆•尚卡贾的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直观了解中国和印度转型过程的机会。全书分为六大篇章,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在第一部分“对比研究”,作者提出了问题,即为什么应重要对中印两国的研究,并且给出了一个重要提示,即关注两国的“中间阶层”。这是作者研究中印政治经济的模型的内核。在这方面,两个中间阶层的共性是曾经是改革的获益者和推动者,后来变成了既得利益集团,成为了改革的障碍。作者认为,印度的“中间阶层”已被消灭,而中国的那个既得利益阶层,现在仍是制造社会不满的根源。第二大部分是对中印两国的改革和转型过程进行陈述和论述(第五章至第十章),给出了了解两国改革进程的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独特的分析视角,对于不熟悉印度的中国读者,这部分的内容很有参考价值。对于中国,由于国内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严重,读者可以通过国外专家的眼睛,看到一些表面不为人知的事实真相。第三大部分(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是深入解剖中印改革和转型中存在的困难和根源,分析了印度的民主政体和中国的一党制,印度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中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立场和利益冲突等,指出了对于中印两国,威胁增长的难题是一样的,那就是如何实现增长和公平的平衡。最后一部分(第十五章)给出了作者的一些分析和预测。
此书出版于2010年初,我大概是从4月份着手翻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该书作者立场中立,观点并不偏激或带有偏见。作者对于中印两国的研究相当深入,此前以出版多部这一领域的专著。对于国内读者来说,尽管能听到媒体透露的关于中印竞争的消息,但在国内还很少能读到近期比较系统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这本书填补了这一空白。尽管我个人认为,作者对于如何解决中印两国存在的“增长与公平”两难问题还没有提出完整的解决办法,我仍然认为此书值得国内读者借鉴。当然,如此重大紧迫的问题,岂能在区区几十万言的专著里得到完善解决,这个期望本身就非常脱离现实。
龙象之争最终谁将胜出,这不是本书论述的话题,也没有答案。我以为,两国切身之患在于解决发展中的“公平”问题。这其实是经济理论上一个古老和传统的话题,即效率和公平如何兼顾,不同的是,对于中国,这已经是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作者序言中的最后一句话,给我的触动最大,他说,对于中国,解决这个问题的时间之窗正在慢慢关闭,而留给印度的腾挪空间和时间在逐渐变大变长。我倒不是嫉妒印度,而是更关心我们自己的命运。中国,必须在时间没有全部流逝之前,抓住最后的机会,解决造成社会不满和可能引发未来动荡的体制性问题。
郑 磊
2010年9月
本文为译者序言:
Crouching Dragon, Hidden Tiger
Can China and India Dominate the 21st Century?
藏“龙”卧“虎”
中国与印度:21世纪谁主沉浮?
Prem Shankar Jha
【印度】普勒姆·尚卡贾
郑磊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