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杂志:巴菲特始终都对股票怀有浓厚的兴趣


  13岁时,巴菲特从他华盛顿的家里离家出走了。“他是和一个名叫罗杰·贝尔的朋友一起跑掉的。我想他们后来被警察收容了,”他的姐姐多丽丝回忆说。

  巴菲特的离家出走多少有点与众不同,并且理所当然的和商业有关。他跑到了宾夕法尼亚州的赫尔希,在那儿他被警察送回了家。巴菲特、罗杰·贝尔还有另外一个朋友曾打算靠在高尔夫球场为球手找球、拾球赚点钱。同时,他还有个主意,那就是帮忙巡视好时巧克力工厂,并免费获取一块巧克力。但是,他没有那样做,很显然,他没有收购那家公司的打算。

  当巴菲特把这个故事告诉给《亚特兰大宪章报》的商业版记者梅利莎·特纳时,她问巴菲特,是否将来有一天会尝试着购买赫尔希巧克力工厂的股票,巴菲特回答说:“一生中不论我去哪里,我都会驾车前往,但我还从未收购任何一家汽车公司。”

  尽管如此,当他计划实施消费者“特权”这一经营概念时,巴菲特还是经常提起好时巧克力工厂所具有的性质。他解释说消费者特权或是人们所说的“姓名商标”,比如说像可口可乐、吉列和箭牌都具有额外的价值。他说,有价值的消费者特权存在是指,当消费者偏爱于某种特定的商标时,并愿意多付超额的部分,甚至走出他们正在购物的商店,不惜穿过街道仅仅是为了购买“更好”的品牌。即使另外一种巧克力便宜5美分,但是,还是有人可能去选择带有“好时”名字的巧克力。

  在华盛顿,巴菲特进入爱丽斯·迪尔中学读书,他的学习成绩很糟。只有当他的父亲威胁要取走他珍爱的送报路线图时,他的成绩才有所提高。

  巴菲特依然充满叛逆性,他继续寻找着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他再一次偶然发现了让他激情燃烧的事情——商业。

  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商业探索,包括为华盛顿一家乡村俱乐部找回丢失的高尔夫球,但是,他主要的追求还是要成为一个勤勉刻苦的报童。

  巴菲特一度每天要走5条线路递送500份报纸,主要是投送给公寓大楼内的住户,《奥马哈世界先驱者报》的罗伯特·杜尔说。

  把春谷区的两条投递《华盛顿邮报》的线路和两条投递《时代先驱者报》的路线结合起来,这个年轻的报童后来又增加了西切斯特公寓大楼的投递工作。

  通常巴菲特下午5:20出发,坐上开往马萨诸塞大街的公共汽车。有几次,巴菲特病了,他的母亲不得不代替他去送报纸。“取报纸、送报纸对他来讲真是太重要了。任何人都不敢碰他放钱的抽屉,一个硬币都不能动他的。”他的母亲说。

  “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时间从顾客那里收费,他发明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出售杂志订阅的方案。他从被丢弃的杂志中撕下带有产品有效期的不干胶贴纸,把它们归类,然后在适当的时间请顾客从中选择要续订的刊物,”杜尔在1966年3月29日的新闻故事中这样写道。

  后来,尤金·迈耶把《华盛顿邮报》和《奥马哈世界先驱者报》合并成一家规模宏大、销售量很高的报纸。巴菲特对《华盛顿邮报》进行了投资,这一非常成功的举动,使他一跃成为名列前茅的投资者之一。

  布莱恩特夫人回忆说,巴菲特始终都对股票市场怀有浓厚的兴趣。“对此我从未有过丝毫的怀疑。但也从未奢望他会有如此大的成功。即使在当时,每个人都承认他在股票市场方面的才华和独特的见解。”

  甚至当巴菲特在卧室里开办他自己的合伙公司时,这一举动并未引起家人的注意。“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他清楚自己在干什么,”布莱恩特夫人说。——巴菲特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