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九问杨卓舒:如何实现更高层次的价值表达(三问洞察力)
刊载于2010年8月30日34期《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宋明霞
三问洞察力
记者:卓达 的发展离不开观大势,您是如何望闻问切的?
杨卓舒 :1993年,我们在全国经济最困难的时候白手起家,用6年的时间完成了资本积累 ,净资产达到12个亿。居安思危。土地资源越来越匮乏,我们必须深度开发土地,实现更高的附加值,这是产业本身的要求。从企业长远发展看,总是盖一片卖一片,然后留下一班人马搞物业管理,我们手上尽管可以积累丰厚的资产,但是终究缺乏非常坚实的基础,必须向产业地产转型,必须向综合物业、持久物业方向发展。几年来我们对产业结构进行重大调整,终于走到了这一步——深度开发土地、深度开发海洋。
记者:深度开发土地的价值在哪里?
杨卓舒:以卓达服装产业园为例。在农村,两亩地才能荷载一个农民,尚且只是温饱水平。而卓达服装产业园在300亩土地上安置了近两万名产业工人,直接为国家节约了近4万亩土地。这是个彻底解决失地农民生存危机的项目,卓达服装产业园仅一期就吸纳了当地近两千名农民就业,同时为当地数千农民创造了开展运输业、餐饮业的机会。这是一个典型的环保项目,入园所有企业统一利用电厂蒸汽生产,曾散布在市区的上百台燃煤锅炉得到彻底拆除。
记者:深度开发土地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杨卓舒:农村问题、土地问题从来不是单纯的农业问题,而是涉及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今天,深度开发土地仍然是房地产很好的切入点。这基于我的两方面思考:第一,农民增收问题讨论多年了,难道只有种地才可以很好地生存吗?我看不见得。第二,数亿农民和城镇劳动力怎么才可以得到最终的转移和长久的就业?目前的道路、桥梁、办公楼的建设项目显然不可能。
记者:深度开发海洋的价值在哪里?
杨卓舒:我国是资源贫乏国,我们应该把目光转向蕴藏着丰富资源的海洋,进行深度开发。一个港口兴一个产业、兴一个产业群,兴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历史为证。只有拥抱大海,站在新的产业蓝图上,主动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城市才具有战略价值;只有拥抱大海,加工贸易产业才能突破升级瓶颈,现代化重工业才能找到成本依托。
记者:中央在山东的重大布局也证明了这一点。
杨卓舒:是。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上世纪80年代初深圳特区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的改革开放,90年代浦东开发,21世纪初天津滨海新区开发,而这一次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其规模和总量比深圳、浦东、滨海新区三个特区的总量还要大。
山东省为此出台了《实施集中集约用海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草案》,从集中集约用海的角度提出了九大核心区,包括“两城(海上新城)、七区(临海产业集聚 区)”。?七区之一的“前岛机械制造业集聚区”,即以卓达张家埠新港为原点,以中国先进技术装备园区、香水海等卓达项目为腹地的临海产业聚集区。
可以说,未来的机遇是相当巨大而诱人的。
记者:能够拥有如此巨大的项目储备,您怎么评价当年的抉择?
杨卓舒:还是两个字:责任。无论是集约利用土地还是转身向海,都离不开责任,用当今时髦的话叫“低碳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