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讲普通话”当成一句口号


前些日子,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湖北一对年轻的父母长期在武汉工作,孩子不到一岁就被送到家乡随州由其奶奶带养。今年孩子到了该上幼儿园的年龄,父母把他接到武汉。结果却因为孩子满口随州话,又听不懂普通话,上了幼儿园而很难与老师、小朋友们交流。急得这对父母只好请假给孩子恶补普通话。

新闻报道也许是个例,但普通话普及推广实施了很多年,效果究竟如何呢?刚刚过去的这个月份的第三周,正是第13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北京、陕西、天津等个省市以“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主题,在为期一周的时间内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推普周期间,掀起一股学习普通话的热潮不足为奇。让人忧心的是,每次高潮退后,“请讲普通话”到底还能有多大的影响力就不得而知了。

普通话的使用与推广是一项长期国策,目的是为了规范我们的语言使用。在我看来,标准化的语言规范过程既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据我所知,现在不少学校老师们已经非常注重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即便是在偏远山区的很多地方和小学生对话,他们也都基本能讲普通话,并能正确书写规范汉字,虽然有些普通话并不是特别标准,只要不影响基本交流都无大碍。另外,目前教师都持证上岗了,没有普通话当不了教师,这是我们国家的政策规定。作为教师,首先要通过普通话等级测试,我们国家已经测试了三千多万人,大部分教师已达到了这个标准。学校的老师们在广泛使用普通话,这让我们的后代在语言使用的标准规范上有了学习上的保障。

然而,语言规范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更应该是全社会的普遍责任。学校的语言教育应该加强,同时,新闻媒体、广告牌等社会语言环境也应该逐步形成语言规范的意识。有人以为,语言交流就是最简单的和人说话,就像吃饭睡觉一样稀松平常。其实,要想准确地表达自己,不仅需要准确的发音、规范的用语,更需要一定的表达能力,这又涉及到表达技巧、沟通技巧等较深层次的内容。

比如,在职场中,你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别人认可你、接受你,语言交流是最基本的媒介;当你代表企业同客户、合作方打交道的时候,语言能力也成为你所代表的企业的一种形象。南腔北调、词语含混、逻辑不清,你的产品或服务再好,也会被大打折扣。

语言表达,不仅有讲普通话的必要,更需要一定的技巧。上周末,听了一堂有关语言表达技巧的公开课,内容大概是为求职大学生、企业销售以及播音主持爱好者们提出的几项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重点建议,说出来也和大家分享一下。标准化——说话就要让人家听得清、听得懂,这是对语言交流能力最起码的要求。亲和力——在语言交流中努力缩短与对方的距离,进而增进彼此的信任与好感。动脑筋——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要使自己与人交流得体,取得良好效果,就要善于动脑筋。国际化——在中国国际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使中国话统一和规范也是国际交流的大势所趋。

我想,推广普通话也并不是要取代甚至消灭方言,何况,在一定历史、地理条件下形成的各地独具特色的方言,本身就是中华文明不可磨灭的亮丽一笔。在本乡本土或与亲朋沟通,讲方言更顺口也更亲切。只是,当讲普通话成为一种交流的必需时,请至少保证能讲普通话,不至于让语言成为你交流的障碍。

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方言特色鲜明。推行普通话,使用规范语言,任重而道远。别让推广普通话只是一个周的活动形式,也别让推普活动雷声大雨点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