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高收费,变了味的MBA还是MBA吗


反观印度,那里的MBA教育一没有像我们这样跟风,二没有像我们这样高收费,所以,那里的MBA教育保持了它的原味。而我们呢?原本纯洁的教育领域正在或业已走向权贵之路,教育正在成为少数富人的专利。更重要的是,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给人以知识,还是中下层不断向上攀爬的阶梯,是实现社会不同阶层间合理流动和社会稳定的最有效途径,一旦身价等同于涨价,后果将不堪设想。

伴随着近年来学费年年走高的势头,北大清华等名校MBA明年“铁下心”准备大幅提价。据悉,人气最为火爆的在职MBA项目,清华和北大分别最高上调了6万元和4万元;对外经贸、中央财大、北科大、北邮、中国政法等多所名校也争相提高MBA学费标准。专家分析,近年来MBA学费节节上涨,除了物价走高和培养成本等原因,名校学费追涨保持身价的风气不容忽视,“保持学费标准意味着保持身价。”

MBA究竟该保持什么样的收费标准,恐怕在国外也没有现在的答案,但是,不管收费标准如何,国际上一定没有保持身价就涨价一说。因为大学毕竟不比明星,可以用出场费的多寡来衡量教育质量。

保持身价就涨价告诉我们这样一种逻辑,对于MBA而言,所谓的教育质量、教学水平通常只是空谈,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既不是学生从中学到了多少什么东西,提高了哪些能力,也不是MBA教育的特殊性导致成本上升使然,而是教育本身就像一块“招牌”,甭管某个人是否达到应有的水平,贴到他身上,他就具备了相应的“水平”。如果要把这种逻辑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我想只能称之为具有本国特色的“MBA”逻辑。

从教育规律本身来讲,如果某种教育形式过渡到通过涨价来保持身价的“高度”,那么,这种教育形式本身就已经变了味,异了形,甚至还有可能沦为鸡肋。据统计,我国已有236所院校参与BMA招生,然而在10年前,MBA招生院校仅仅才62所。MBA招生院校和招生人数的急剧膨胀一方面导致MBA教育质量被严重注水,另一方面也沦为“权贵教育”和“身份的象征”,能力达不到要求不要紧,只要你有钱就行,这正是当前MBA教育现状的真实写照。

反观印度,那里的MBA教育一没有像我们这样跟风,二没有像我们这样高收费,所以,那里的MBA教育保持了它的原味。而我们呢?原本纯洁的教育领域正在或业已走向权贵之路,教育正在成为少数富人的专利。更重要的是,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给人以知识,还是中下层不断向上攀爬的阶梯,是实现社会不同阶层间合理流动和社会稳定的最有效途径,一旦身价等同于涨价,后果将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