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夫妻老婆烟纸店、小百货到小型超市、商业广场,再到越开离我们越近的大卖场,人们买东西越来越方便,这里要讲的大卖场,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大型综合超市,它冲击了传统百货商店,也打压了综合度较差的中小型超市。它与日用杂货店、超市、便利店的不同之处在于商品齐全,品牌多、价格低、选择多,确实算得上价廉物美。
大卖场已渐渐成为中国零售业的制高点。从大型超市业态来说,可分为大卖场,仓储式商场,大型综合超市。而大卖场发展十分迅速,如雷贯耳的大卖场比比皆是:家乐福、欧尚、沃尔玛、易初莲花、好又多、乐购、麦德龙、国美、永乐、大润发、易买得、华联吉买盛,零售店的生意几乎被大卖场给包了。这是因为大卖场不仅要比同类商场品种齐全;而且购物环境好,不同的大卖场价格打得比批发市场还低,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来说更具实惠了。基于上述原因,比起传统的菜场,消费者就更喜欢去大卖场采购,似乎更有面子。
看着这么多卖场,销售如此旺盛,想做经销商的人都梦想将自己产品打进去,如果一旦成功,利润很可观。那么如何做好经销商呢?
首先,要考察大卖场的选址和消费能力。笔者认为“2公里保护圈”是规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标准,特别是在一线城市较大的社区都是成立的。这是因为在2公里范围有大概人口密度达到2万户,大卖场在这附近扎下来,显然就有旺盛的人气,如果周围的商圈有很强的消费能力,那么就很快形成良好的商业氛围,当然就会有较好的利润回报,周围的房价亦会上涨了。一般来说,大卖场从几千平方米到几万平方米,通常是7000-1.2万/平方米。
其次,要了解大卖场的所售商品分类的规律。10%商品是大卖场的自有品牌,利润高,消费者对其价格不敏感;20%商业薄利多销,比如民用品,消费者对其价格很敏感;而70%商品并没有毛利销售,大卖场通过追加2-3%卖场费来获取利润,一般是销量少数的商品品种高度集中。还要了解卖场经营特色、商品定位和合同条款。哪些商品急需引进?卖场定位又如何?如定位是普通超市,那么就不必考虑进口商品、高档特色商品的进驻。看看自己的产品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考虑如何突破的策略。
第三,要了解卖场采购员的偏好和特点。预约采购员的时候一定要准时;第一次见面不宜过长,心态要好,不求一次沟通成功,但要注重自己的举止行为;在推荐自己产品特色时,要重点突出优势,不用面面俱到;至于进场计划和促销相关支持不宜在首次沟通。
第四,注意卖场、经销商和进驻企业之间的博弈关系。卖场总会想尽各种办法向进驻企业收取经营和管理费,比如,在品牌终端陈列上,卖场会动用各种办法收取企业各项费用。对于议价能力强、品牌亮的企业,有的大卖场会有防范心理,因为卖场的大多数人已习惯了被小业主“捧”的感觉。因此,要特别处理好与卖场、负责类别的采购员的关系。
第五,有的地方商铺大于米铺,大卖场店铺同质化过高,这是目前的一个突出的问题。要选择那些有创新的卖场,比如沃尔玛的运营模式除了购物广场、社区店、山姆会员店以外,还推出了惠选折扣店,这种店的特点比便利店大又比超市小,突出了差异化。还有的大卖场在成本上下功夫,如跨过中间环节,直接采购。
第六,要注意防范风险,要选择有品牌、有实力的大卖场。这两年有些中小型的卖场日子并不好过,由于遭遇了金融危机,加上有的商圈没有很强的消费能力,导致一些卖场被迫关闭,所以那些投资卖场店铺的人损失很大。就商品来说,家具建材类、纺织品类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当然老百姓的日常用品和消费品不太受影响。 现今大卖场是否过多了?下此结论为之过早。但是大卖场的未来趋势将向大型购物中心过渡,它的发展速率和规模影响取决于所在城市的GDP增长和商业消费能级等多种因素。